A2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浅谈余震谷新展《九仙造山》
~~~——浅谈余震谷新展《九仙造山》
~~~——浅谈余震谷新展《九仙造山》
~~~——浅谈余震谷新展《九仙造山》
~~~——浅谈余震谷新展《九仙造山》
~~~——浅谈余震谷新展《九仙造山》
~~~——浅谈余震谷新展《九仙造山》
~~~——浅谈余震谷新展《九仙造山》
     
2017年05月1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身即山川而取之
——浅谈余震谷新展《九仙造山》
谢玮玲
  谢玮玲

  “学画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这四面得矣。学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日夜照其影于素壁上,则竹之真形出矣。学画山水,何以异此?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身即山川而取之”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他要求画者切勿拘泥于有形局限的思维之中,不要被尘世僵化的思想束缚住创作的心,更要走进自然,尽情体会本真之美,以此提升自己的绘画技艺和绘画理念。面对当代中国山水的局面,作为一位从小浸染中国传统文化又在西方艺术世界浸淫多年的美国绘画系教授,余震谷先生重新回到了山水画的立足点,将自己的选择面从传统的山水图案落实到了自我本身及所处的物质世界。“身即山川而取之”,他选择的破题方式正如他这次新展的题目《九仙造山》一样,以最真实的生活为创作来源,充分运用身边的各种自然材料结合当代艺术理念,以“造山”的方式来重构他心中的诗意审美与处世哲学。

  生活中常见的装午餐的牛皮纸袋,纸质类似于传统的中国皮纸,艺术家以娴熟的水墨皴法,使得大量类似岩石肌理的图案在人们平时所忽略的现成品材质上肆意表现。山水绘画技艺被巧妙的与当代文明生活的产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环保纸袋的颜色又恰巧如此地和自然中的泥石颜色相近,于是最终当有2000个午餐袋堆积“成山”时,观者获得了完全超越固有认识的感官体验,而艺术家对于现成品的利用更是将纸张来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的本质特性得以充分表达。

  在另外几组阵列作品中,艺术家选择在中国传统的扇形、类似人脸的椭圆形,及蕴含哲学意味的圆形上,以美学中最基本的线条元素来描绘抽象“不真实”的混沌世界,以此来拷问自己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并反思。结合西方绘画抽象理念,将组成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基本元素万宗归一到最原始本质的线与面的关系,稀释、简化并重组,这种宏观上的和谐统一与微观个体的大相径庭,恰恰映照出大千世界的存在法则,给予了观者超越视觉之上的意识感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04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市场之窗/资讯·广告
   第A24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楼市/专版
   第A26版:好吃周刊
   第A27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A28版:美食大观·广告/好吃周刊
叶兆言的故事
哲学让你有一个好心态
供求与溢价
鸟文化
图片新闻
月·远方
身即山川而取之
难忘办报岁月
新民晚报夜光杯A20身即山川而取之 2017-05-11 2 2017年05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