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去外滩,也能看到黄浦江两岸美景了——这是一位市民在虹口滨江沿岸边走边发出的感叹。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工程,目前已贯通25.29公里。数字已过一半,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离终点越近,越不能放松。
昨天,市委书记韩正沿着杨浦、虹口、黄浦、徐汇、浦东的滨江岸线一路察看,还骑上自行车,体验滨江开放之后的骑行环境。关于下一步工作,韩正说,要把高品质贯通开放放在重要位置,全力以赴啃下硬骨头,齐心协力打通滨江公共空间断点。在实现贯通的基础上,要逐步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文化内涵和功能,满足市民群众旅游、休闲、漫步等需求。要严格历史建筑保护,滨江沿线有多少历史建筑就要精心保护多少,传承好我们城市的历史文脉。
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这句话,让人对上海的未来充满向往。城市公共空间,在上海的发展理念中,正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经济繁荣,让城市具有吸引力,而人文环境的提升,能让城市更添魅力。城市发展,终究是要以人为本,让生活、工作在上海的人们,感受到这座城市带给他们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显然,一个城市如果只有钢筋水泥森林,却少有能让人漫步、休闲、运动、交流的公共空间,是谈不上有多少温度的。打开更多的城市公共空间,才能让城市更宜居,让全体市民共享建设成果。
黄浦江两岸滨江贯通开放,就是这样一个为市民提供更多公共空间的民生工程。这项工程,不只是将45公里岸线贯通,让市民可以走走而已。步行道、跑步道、骑行道,是“标配”,沿着黄浦江边,一批智能体育设施、灯光篮球场、露天剧场等正在陆续推出。人性化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比如卫生间、饮水点,也不能缺。滨江地区还有不少工业遗存、历史建筑,在保护的同时,让它们更好地融入公共空间,也是一种让城市记忆鲜活展现的方式。
开放、共享,是打造城市公共空间的要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像滨江贯通开放工程,贯通已是不易,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开放的过程中,持续性地回应市民需求、提升文化内涵。贯通开放之后的滨江,决不能只是摆着“好看”,更要让它变得越来越“好用”。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市民参与也必不可少。公共空间的保护和共享,离不开每一个人的用心。比如滨江开放之后,塑胶跑步道,踩滑板、溜旱冰,都不行;散步区不能骑行、快跑;临水的雕塑不能攀爬;遛狗也要讲文明……诸如此类,既需要管理方明确规矩,也需要每一个身处公共空间的人,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同时,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改善、升级,也应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市民建言献策,当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