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随笔/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7年07月0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另眼看“百物展”
孙佳音
  孙佳音

  两年前到台湾出差,刚巧“另眼看世界——大英博物馆百品特展”在台北故宫展出,前去看老祖宗字画瓷器,顺带花了二十块人民币,瞅了眼。可惜,并没有特别惊艳,反倒觉得堂堂大英博物馆颇有点小气,压根就没拿出最好的宝贝,来满足全世界文博爱好者。

  后来,偶然地买了《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一书,才知道这个展览可能最早源自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的一个广播连载节目,是馆长亲自带队,“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选了100件具有代表性的物品,全面展现了人类200万年文明史”,书的撰写和编撰都非常棒,纵横人类历史,贯穿东西方文明。一口气看完,怪不得,是“百品”,而不是“百宝”。

  我想说的是,展览的创意很好,也可能只有大英、卢浮宫和大都会博物馆能够有这样的底气,做这样的梳理和陈列,但文物本身的择选,也的确算不得上乘,毕竟只要能串联起来,讲故事便好,尤其还是以曾经辉煌而今没落的英国人的视角。

  大概当初的台北市民和几个月前的北京人民都没有想到,辗转到上博的“百物展”,能叫见过世面的上海人又一次着了魔。开展的那个周末,朋友圈里遍地是浩浩的队伍,叫人想起来十多年前通宵排队看《清明上河图》的“盛况”。

  为了长知识开眼界“附庸风雅”总也不是坏事情。只不过,若平时去上博三楼逛逛,一等一的《鸭头丸帖》和《墨梅图》面前并不喧闹;只不过,很多人真的到了伦敦,踏进“货真价实”的大英博物馆,却脚步匆忙,宁愿将大把时间留给打折店;只不过,这次展览的创意的确比展品更值得关注,BBC的节目播出时,便创下了1100万人同时收听的纪录,巡展全球更是广受欢迎,我们不妨好好借鉴,把中国的历史和文明,也以更鲜活,也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带给孩子们和世界。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随笔/评论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11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专版
   第A25版:好吃周刊
   第A26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A27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8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公共空间让城市更添魅力
农药与羊
另眼看“百物展”
共享单车报废后怎么办
春晓寻诗图
无现金的便捷与困厄
新民晚报随笔/评论A06另眼看“百物展” 2017-07-06 2 2017年07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