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到台湾出差,刚巧“另眼看世界——大英博物馆百品特展”在台北故宫展出,前去看老祖宗字画瓷器,顺带花了二十块人民币,瞅了眼。可惜,并没有特别惊艳,反倒觉得堂堂大英博物馆颇有点小气,压根就没拿出最好的宝贝,来满足全世界文博爱好者。
后来,偶然地买了《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一书,才知道这个展览可能最早源自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的一个广播连载节目,是馆长亲自带队,“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选了100件具有代表性的物品,全面展现了人类200万年文明史”,书的撰写和编撰都非常棒,纵横人类历史,贯穿东西方文明。一口气看完,怪不得,是“百品”,而不是“百宝”。
我想说的是,展览的创意很好,也可能只有大英、卢浮宫和大都会博物馆能够有这样的底气,做这样的梳理和陈列,但文物本身的择选,也的确算不得上乘,毕竟只要能串联起来,讲故事便好,尤其还是以曾经辉煌而今没落的英国人的视角。
大概当初的台北市民和几个月前的北京人民都没有想到,辗转到上博的“百物展”,能叫见过世面的上海人又一次着了魔。开展的那个周末,朋友圈里遍地是浩浩的队伍,叫人想起来十多年前通宵排队看《清明上河图》的“盛况”。
为了长知识开眼界“附庸风雅”总也不是坏事情。只不过,若平时去上博三楼逛逛,一等一的《鸭头丸帖》和《墨梅图》面前并不喧闹;只不过,很多人真的到了伦敦,踏进“货真价实”的大英博物馆,却脚步匆忙,宁愿将大把时间留给打折店;只不过,这次展览的创意的确比展品更值得关注,BBC的节目播出时,便创下了1100万人同时收听的纪录,巡展全球更是广受欢迎,我们不妨好好借鉴,把中国的历史和文明,也以更鲜活,也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带给孩子们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