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专栏文章里写道,他6月初在中国进行的考察给他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中国向无现金社会的转型之快,反映在亿万人民都在用手机支付购买的东西上,携带现金的人越来越少。以至于报纸上出现了这样的新闻:大城市的乞丐已开始用二维码乞讨。
托马斯·弗里德曼说的这个事情一点都不假,新闻上报道过,今年4月16日,在济南王府池子旅游点附近,一名乞讨人员拿着一个筐子,里面放的不是零钱,而是一张付款二维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70%的网友认为现金已不是生活必需品。今年4月18日,无现金联盟就在杭州宣布成立,首批共有15个成员,杭州也成为了第一个进入“无现金社会”的城市,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样本。
说到杭州这个“无现金城市”,今年3月底发生了这样一则真实新闻,有两名男子从外地到杭州抢劫了三家便利店,但由于消费者多采用无现金支付,便利店里现金很少,两名男子一共才抢到两千余元,其中一人是从云南坐飞机到杭州的,算上路费和工具费,他竟然还“亏本”了。
如果说这个新闻太像一个颇具喜感的段子,那么在G20峰会的时候,一个名为阿福的外国人的经历,就有点行为艺术的味道了。这位仁兄以生存挑战的方式,只带一本护照和一台手机,从上海坐高铁来到杭州体验了无现金的一天。从买地铁票、坐公交车、喝茶,到逛花鸟市场、吃饭、逛西湖,无论多琐碎的消费场景,都可以使用手机支付。
高盛集团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不久的将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将进入无现金社会。丹麦这个国家,步子就迈得挺大,已经宣布从今年的1月1日起,中央银行关闭所有的印钞部门,今后不再印刷现金,超市、餐厅和小商铺也不再接受现金,整个社会进入无现金时代。
一部手机在手,所有支付无忧,这当然挺方便的,也很环保。据说每一次现金收付平均需要26秒,每一张纸币平均带有18万个细菌,每生产15000张纸币要砍掉一棵20年的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无现金社会乐见其成。
13岁小女孩偷偷用妈妈手机给网络主播打赏25万元、接二连三的扫码诈骗陷阱、勒索病毒肆虐等等支付安全漏洞现象就不说了,电子货币每一笔交易都能被追踪,引发侵犯个人隐私的忧虑也不谈了,单说“技术壁垒”带来的不公平现象,比如说一些老人、低收入群体、小商贩之类的人,或者不掌握移动支付的技巧,或者压根就没有移动支付账号,岂不是要被无现金时代所“抛弃”?这恐怕就是无现金社会最大的隐忧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