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的希拉里·克林顿给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写信,询问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宇航员。她接到的回信很简洁:“我们不接收女性。”60年代的美国,女性被很多行业拒之门外。直到1983年,美国第一位女宇航员才步入太空。而今天,一位被困在浩然星空中的女博士求生的故事,却轻易成就了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
《地心引力》的好评如潮,不仅得益于制作的精良,更得益于故事的丰满。长相亲和的影后桑德拉·布洛克将女主人公刻画得有血有肉。她的脆弱和坚韧,她的绝望与孤独,牵动着每个观众的心。而乔治·克鲁尼甘当绿叶,陪衬出一个绝对的女性主角。
同样是女性角色中心的另一部大片,《饥饿游戏2:星火燎原》以燎原之势横扫假日档北美票房,创同期历史纪录。虎妞詹妮弗·劳伦斯演绎的凯特尼斯,是位不折不扣的“女汉子”,不仅要克服千难万险努力求生,还要时不时分神去照顾瘦弱、知性的皮塔,“女孩威力”(Girl Power)爆棚。
两部电影展现了不同年龄女性的坚强与勇敢,但又都不失美丽与柔情。社会像宇宙一样让人感到渺小无助,像丛林一样危机四伏。亲情,友情和爱情,支撑着她们,也支撑着我们所有人。目前两部作品的全球票房都已过6亿美元,好莱坞传统“男人不会进电影院看绝对女性中心的电影,英雄只能男人来当才能票房大卖”的观点受到挑战。
另一方面,年轻女性的消费能力日渐增强,不再是可忽视的消费群体。而聪明的好莱坞电影人,早已捕捉到这个动向。擅于敛财的漫威影业,当然也不会放过谄媚女性观众的机会。《雷神2:黑暗世界》目前全球票房已破6亿美元,可是,口碑并不太好。其中最受诟病的就是女性角色,尤其是女主角的塑造。该片首周票房中,女性观众占了48%。漫威为了吸引女性观众,特别强调了《雷神》系列中的爱情元素。但这种“女人进影院是为了看小情小爱”、“漫画电影是拍给男孩子看的”传统思想,正是其女性角色缺乏情感、单薄、物化的缘由。说到底,漫威的电影还是老男人拍给大男孩看的,其中的女性角色要么是被保护的对象,是主角需要拯救的宝物;要么就完全如男人臆想出来的女神,骁勇善战,但更要性感惹火,妩媚诱惑。
要真正抓住女性观众的心,光给女性角色加戏份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男人和女人。电影要拍出深度,拍得动人,就要发掘更深层的情感,要让观众跟主角产生共鸣,为他们的命运担忧。像《地心引力》和《饥饿游戏》一样,它们的女英雄动人,不是因为她们是女性,而是因为她们展现了人性。而像《雷神》这样粗糙地处理人物情感的电影,则只能拘于爆米花大片、快销产品的囹圄。不试图去真正理解女性观众的需求,就无法创造出令人满意的女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