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闭幕了!
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政协委员们参政议政、履职尽责的身影历历在目。做委员,他们都有个共同的愿望:做有温度的委员,“用热情消融冷漠,用光明明亮社会”。
这是委员的责任,也是义务。
做有温度的委员,就要为群众多“跑腿”,多到群众那儿走走问问,多提供些帮助。
“我的经历很平凡,干过农活、养过牛羊、开过餐馆、经营过超市;我做的事情也很平常,以政协委员、信访评议员等身份,用心帮了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今年首次应邀来北京列席政协会议的安徽省政协委员何宗文,在作题为《做有温度的政协委员》的大会发言中说,在诸多称呼中,当地人最喜欢叫他“何委员”,自己也最珍视这个称呼,“我从1990年被推荐为区政协委员的那天起,就暗下决心:努力做一个有温度的政协委员。”
当委员26年来,何宗文访贫问苦、调停纠纷、调查研究、宣讲政策,拖着残疾的腿,跑了50万公里路,完成提案、大会发言数百件,帮助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620多件。
做有温度的委员,就要做群众的“身边人”“有心人”,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使群众的呼声得到更好更及时的反映。
在沪全国政协委员汤亮曾经有过一个《关于成立“中国老人银行”的提案》,线索是他在上班路上“捡来的”。
汤亮告诉记者,“我在上班的路上,经常看到银行还没开门,门前就有许多老年人在排队。一打听才知道,许多退休的老年人,为了抵消‘负利率’的影响,想多积蓄些日后看病的钱,只能把手上的那点积蓄存款,来来回回‘搬家’,轮番排队购买收益较高一点的理财产品。这情景让人辛酸,且莫说这样做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就算是千辛万苦地增加了一点利息,能不能消化物价上涨因素,应对未来养老的支出,谁也说不准。”
循着线索,汤亮委员经过一番细致的调研,提交了这件提案,建议根据中国的养老国情,以金融改革的新思路,创立一家具有中国养老特色的“中国老人银行”,由国家权威商业银行主办并负责投资运作。吸储的投资资本金,全部来自全国60岁至75岁老人的养老积蓄。国家应该出台特别的银行法,规定中国老人银行除必要的运营成本和法定的少量收益外,投资收益要更多地倾向于分享给这些老年储户。“这既是一件利国的好事,也是一件引导老年人为养老理财,做到老有所靠的利民好事,肯定会受到中国千百万老人的欢迎。”
做有温度的委员,就要以“铁杵磨成针”的执着精神,长期关注迟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
1988年,在沪全国政协委员赵丽宏在全国政协七届一次会议上提交提案,建议重视中华传统节日,中秋、清明应该放假,当时被不少人视为天方夜谭。后来,对这一问题逐渐形成社会共识,很多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参与呼吁。进入新世纪后,赵丽宏又4次向全国政协递交提案,连连重提这一建议。
2008年,国家终于颁法,将清明、端午和中秋列为法定节假日。尘埃落定时,距赵丽宏第一次递交提案,已过去了整整20年。
做有温度的委员,就要多搞“泥腿调研”,勤跑基层,跑深跑透。
在沪全国政协委员胡卫提交本次政协大会的提案达31件,涉及“十三五”规划编制、扶贫攻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多方面,这些既“冒热气”、又“接地气”的意见和建议,全都是他结合本职工作,跑一线跑出来的,体现了界别呼声和各方智慧。
履职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委员们了解了群众的困难、“痛点”在哪里,知道了群众的“盼头”、焦虑在何处,他们的履职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一份统计数字显示,仅十一届全国政协的5年间,全国政协就收到提案23892件,反映社情民意信息19992件。传递来的“好声音”,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民心的温度。
“温度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我愿意继续做一个有温度的政协委员,让人民群众从我们身上,不仅感受到政协的温暖,更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做了26年政协委员的何宗文,道出了所有政协委员的心声。
“‘十三五’规划里,国家要建不少智库。”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室原副主任王明明说,“政协委员是中国最大的智库。”
智库里,云集被人形容为“聪明智慧之士”的“中国智囊”,也就是来自方方面面的人民政协委员。
政协前面有“人民”两字,政协委员心中更要有“人民”;政协委员把人民看得有多重,人民就会把政协委员看得有多重;做有温度的政协委员,才是最出色的“中国智囊”,才能更好地服务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