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零裁员”
温州人方加亮不到16岁就做了翻砂工,然后,又做过铸造工、竹工,工作都不轻松。在铸造车间,伴随1000摄氏度的高温钢水,他度过了20岁前的日子。如今,42岁的他是民营企业家,为慈善事业捐赠过500万元。
因为经历过不容易,他更知道,工作意味着什么。“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企业都不景气,不少小企业倒闭了,我们的企业幸运,没有倒闭,而且,我们做到了‘零裁员’,不减薪。”方加亮说。
零裁员,不减薪,让员工保留工作岗位,也让企业增添了凝聚力,“如果说,企业家的使命是创造财富;那么,在困境中凝聚人心,创造希望,也是企业家创造的一种财富。”方加亮说,激发员工向善向上的精气神,不只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更是企业家的一种社会责任;这种精气神带给社会是“正能量”,而非“负情绪”,一个充盈着“正能量”的社会,是不是会更和谐?
不管别人怎么想,对这个问题,方加亮说“YES”,他的企业就这么走到了今天。
帮助贫困外国留学生
4年前,方加亮捐赠20万元,在复旦大学设立了一笔助学金,专门帮助贫困的外国留学生。
“过去,中国留学生留学海外,得到所在国的助学帮困。今天,中国企业家也可以帮助贫困的外国留学生。”方加亮说,中国强大了,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有能力这样助学帮困,很自然。
让他想不通的是,去年“真维斯”在清华大学捐赠了一幢楼,为啥就要遭到那么多的“口水”?企业用真金白银为自己尊重的大学尽一份心,出一份力,有啥不好的呢,为啥那么被嫌弃呢?难道非得做到了“世界500强”才有进大学做慈善的资格吗?
“挨骂的是‘真维斯’,伤心的却是不少想做好事的企业家。做好事还要被人挑挑拣拣,谁还敢做呀?”方加亮说,想不通归想不通,他可不怕人挑拣;他仰慕复旦,就要为复旦捐赠一份心意;知道这份心意能帮到不少贫困留学生,他很高兴。
脚踏实地慈善可持续
“如果有1000万元,捐赠500万元,可以;但要捐赠全部1000万元,那可不是一个企业家的慈善方式。”方加亮说,道理很简单,留下老母鸡,就会一直有鸡蛋吃,杀了老母鸡,吃了肉,就没鸡蛋吃了——企业家的财富就好比老母鸡,是一次性捐出去,还是持续经营?答案对企业家而言,不言而喻。
“所有偏激的方式,我都不喜欢,我不太明白怎么会有‘裸捐’这种说法。”方加亮说,他所明白的是,这世界从来不缺“空话大话”,缺的是脚踏实地的耐心,兢兢业业的恒心,改善这世界,人们不如把发牢骚的时间,抱怨的时间,都节省下来,去干点实际有用的事。
方加亮做过的最让自己骄傲的事情是——走过大半个南中国,终于在云南西双版纳为铁皮石斛找到了“合适的家”;他在那里投资“铁皮石斛规模化栽培及产业化发展”项目,安置农民再就业,并推动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如今,上千户当地农民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种植铁皮石斛,那是他们致富的宝贝。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