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割舍不掉怀旧情结,一部13年前问世的《泰坦尼克号》被3D技术包装后,依然受到观众的热捧,就是例证。我想,牵动人们记忆的许多经典名作,所以能经年不衰,给观众带来不灭的期待和长久的回味,常常得益于演员精湛的演技和逼真的形象。
五十多年前,一部《渡江侦察记》曾让我们大开眼界,兴奋不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事都淡忘了,可这部影片被清晰地储存在记忆深处,尤其是陈述演的情报处长能让我一闭眼就触摸到:骄横,阴鸷,精明,一身戎装盛气凌人,一副白手套干净利索,微微昂起的头,细长而暴着青筋的脖颈,玻璃镜片下闪烁不定的三角眼,微微扬起的嘴角,阴晴瞬变的面容,以及从牙齿缝里挤出来的抑扬顿挫的几句台词。尽管戏不多,但入木三分,惟妙惟肖,任何文字的描述都会显得十分苍白。五十多年来,从影院到屏幕,从录像带到VCD,我将这部影片看了N遍,每看一遍总能找到兴奋点,从没有厌倦,更没有腻味。
这样的情结,在我认识陈述老师后,就越发浓烈。因为我触摸到陈述老师所蕴含的非同一般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功底,以及他的聪明和勤奋。爱屋及乌,对《渡江侦察记》更情有独钟了。作为知名艺术家,陈述是“半路出家”的。他从普通的邮电职工起步,走上舞台,跨入银幕,靠着对艺术的痴迷、与生俱来的灵气和丰厚的生活积累,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艺术巅峰——享誉中国影坛的最著名的“坏蛋”之一。这些成就的取得当然得益于他独特的形体和相貌。他不魁梧,但健硕,他不英俊,但棱角分明,他没有从戎的经历,但他善于观察精于揣摩,老到于捕捉,他缺少军旅生活的积淀,但他练就了军人的气魄和体质,两个字:精干、睿智。陈述是体育迷,各项运动都能涉足,打球、游泳,玩单杠,更是他一生的爱好,即便过了古稀之年,他照样在双杠上竖蜻蜓,在单杠上绕大旋转。他喜欢和年轻人扳手腕,以显示他永不退化的肌肉和臂力。陈述的多才多艺,在电影界也是个“范”。他会画画,爱唱歌,一曲西洋味的咏叹调,有腔有调,不亚于专业歌手。至于书法,他堪称行家高手,一手正楷,笔力遒劲,技法娴熟,在电影界是有口皆碑的。这些才艺充分展现了陈述先生深厚的艺术素养,也坦露了他勤奋好学的禀性,他的表演日臻完善完全发轫于这样的坚实基础。他曾经说过,反面角色也是正常的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技艺特长,也可以风度翩翩;因此这样的角色同样要下功夫塑造,不能简单化脸谱化,要从他的心灵轨迹和性格特征去演绎,去挖掘。“情报处长”就是这么来的。
令人心痛和遗憾的是这位一辈子都很挺括帅气的“情报处长”,年逾八旬后突然中风,坐在了轮椅上。生活不能自理对争强好胜的陈述来说,是件多么痛苦的事。而且他虽然是名人,但因为早在1980年就退休了,没有轮上评职称,享受不到高知的医疗待遇,别说是他和他的家人心存块垒,我们心里也不是滋味。那时,我们常去看他,上影也给了他一定的经济资助,但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他的境遇。好歹他的妻子和家人始终陪伴着他,给了他精神上的极大慰藉。
陈述老师带着些许遗憾离开了他热爱的电影和热爱他的观众,可是他的银幕形象犹在,那位被定格在我们记忆屏幕上的“情报处长”依然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成为我们难以忘怀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