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言“商人著书立说现身讲坛,越来越像教授;教授摇唇鼓舌四处赚钱,越来越像商人”。前半句我真见识了,敝校不久前,便请了个某大公司总裁对全校教师作关于“价值创新”的讲座。然而,听完后的感觉是,这个商人无论是否儒商,他始终是从商人趋利的角度去看待整个世界的,也许可以培训公司白领,却不太适合来高校。
在阐述何为“价值创新”之时,举例摩托罗拉,说其最早制造的那砖样的“大哥大”,价钱既高体积又笨重,打不开市场,钱反而让后来者赚了。所以,它有创新,却没有价值。可见,他对价值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而下”的阶段。
价值最初的本意,是指凝聚于商品中的人类劳动,通常在交换中通过价格亦钱来体现。到了上世纪初,欧美的一些人格主义者创立了价值学,试图将经济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与神学相结合,认为价值是“任何有益的事物”,并将人文科学称之为“价值科学”,还进一步建立了等级体系,置经济的价值(功利)为低阶的,而代表科学、艺术、道德宗教的真善美则是居于高阶的。显然,后者是形而上的。孔子说,“形上为道,形下为器”,还进一步认为“君子不器”。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价值创新应该指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发明发现创作创造,更是那些改变了历史进程的思想火花,如孟子“君轻民重”的人本思想。马克思“剩余价值”的发现,直到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均在此列。摩托罗拉开始了人类通讯史上革命性的变化,怎会“无价值”?
讲座还指教了听众许多如何“价值创新”的办法,其中有一条是“每月(周)请二个成功人士吃饭”,与其多交往,汲取他们的经验。所谓成功人士,当然是位高权重钱多,且都是在你之上的人士。这恐怕不是创新,甚至较之中国传统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优秀文化都是倒退。真正的智者从来重视民间草根,“仗义每多屠狗辈”,“从来侠女出风尘”。慧能大师说“下下人有上上智”。辛弃疾发现“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对于强权、金钱、官位反而要有傲骨,真正的知识分子从来是“身在都城里,不识五侯门”的,大学应该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文化基地,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向所谓的“成功人士”看齐,那么,“人文关怀”留给谁呢?
在最后阶段,演讲人接受提问,彼此互动。笔者就上述两点与之质疑,总裁承认笔者的观点是对的,但又认为自己也没错,理由是“因为价值观念是无所谓对错的”。这话也值得商榷,举一小例,美国有一宇航员在回到地面后,接线员告诉他“总统在二号线上”,另一接线员也叫道“你太太在四号线上”。宇航员拿起四号机,微笑着对接线员说,“请总统等一下”。把这种重亲情的态度与重权贵的人比较一下,难道就没有一点让人深省之处?也许,在这多元社会里,各人的选择只要不违反天理国法,旁人确实不必多加评说,可是从全社会的角度出发,尤其是在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的时期,就因为一句“没有对错”而取消了批评权?尤其是被称之为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
回到开头的网络语言的另半句,现在北京有个教授已经在对学生说了,到了四十岁还赚不到四千万,“就不要说是我的学生”。北大知名教授钱理群也在抨击现在有的大学,“是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人如果执政,比贪官污吏更可怕”。就不要让商人再来雪上加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