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画家,他经过了长期的“蛰伏”。从上大美院中国画研究生毕业,又入上海中国画院高研班培训,他终于成为极少数被留在画院成为专职画师的幸运者。他不善言谈,也不善交际,只是凭着他的画,渐渐让越来越多人对他关注起来。早先他笔下的古代仕女,依稀带着任伯年的气息,同时弥漫着他独具的色相:淡淡的粉色情怀,好似牡丹亭的旧梦初醒;富有平面设计感的构图,好似旧庭院里的漆绘屏风。而这次的展览让观者精神一振,想不到他那温柔的笔触描绘起大场面的“主题创作”,竟有着别样的气象。
谈到主题创作,总要强调“下生活”。然而有不少人往往舍近求远,恨不得到天涯海角去“下”别人的“生活”。丁筱芳则注重“下”自己的生活。他观察和纪录自己这个都市人的生活,体会其中的深意,思索艺术再现的形式。
被选入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的中国画《都市风景线》,是丁筱芳近年的成功之作。他借用传统的屏条结构和现代绘画的构成理念,将上海城市60年的变迁娓娓道来。他能把传统画建筑特有的“界画”方法来画现代建筑,并且在精准平直的线条组合中,画出了具有整体感和写意感来。此画中有12屏是都市风景,4屏为都市人物,组合在一起,竟浑然一体,可见其匠心和功力。
《城市护理工》画的是扛着竹梯去修剪道旁绿树的园林工人们。他巧妙地将横斜的长梯与参差行走的人物,构成了有趣的画面。毕竟,不管什么主题,到了画上,若没有形式表现的精彩魅力,只能成为贫乏空泛的口号。
都市民生的艺术表现,至今对我国美术界来说还是远未深入的领域。丁筱芳的探索还仅仅是开始,是可喜的开始。 本报记者 林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