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心理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12月0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莫言成为让人走进书店的理由
插画 孔雀
  ◎ 采访:朱砂

  ◎ 专家支持:廖丽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心理咨询师考评员

  专家调查档案

  再过几天,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就要赴瑞典领奖。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公布后,他的书成了各大书店销售榜上的冠军,长久以来被边缘化的纯文学也因为莫言,成为了新的热点。有专家表示,哪怕人们走进书店的动机只是因为莫言,那至少不是一件坏事。

  【事件回放】

  又一位想买《蛙》的读者走进先锋书店,导购员不得不再次解释,“莫言的书全卖完了,您不妨看看余华、苏童的书,他们的书也很好。”扫兴的顾客,依然礼貌地挑走了余华的《活着》和陈忠实的《白鹿原》。

  大众书局里还有一部分存货——《檀香刑》《牛》《红蝗》被摞在最显眼的位置,一上楼梯就能看到,这些书应该已经库存了不短的时间,有些书被压变形,有些纸张已经变色。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于它们的兴趣,人们如同买菜一样把书籍拿在手里,来不及翻看,就到收银台付钱。  (来源:现代快报)

  A

  名人效应

  可以带来积极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给大学心理系学生讲课时,向学生介绍说聘请到一位举世闻名的化学家。然后这位化学家说,他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强烈的气味,但对人体无害。在这里只是想测一下大家的嗅觉。接着,这位化学家打开瓶盖,过了一会儿,他要求闻到气味的同学举手,不少同学举了手,其实这只瓶子里只不过是蒸馏水,“化学家”是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 

  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在某一领域有其过人之处。名人之所以能够成功,也是付出了相当的努力。尤其是诺贝尔奖得主,由于其比较专业的评奖方式,自然会被大众认为是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而领军人物出现,往往会带来相当积极的效应。莫言摘下诺贝尔文学奖,让原本已经被边缘化的纯文学再度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也让文学工作者们看到了努力会带来的效应。

  社会中的很多现象都和名人效应有关,比如请明星代言广告,选美冠军成为慈善大使等等。莫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也让很多人看到了商机——莫言的作品成了畅销书;山东高密为莫言修起了纪念馆,甚至带动了莫言家乡的旅游产业。在廖丽娟看来,这些都是名人效应带来的结果。

  B

  积极的榜样

  有助于态度的形成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态度的形成不同于一般的认知活动。它受到需要的驱动、情感因素等影响,而且态度一经形成,往往会相对稳定,而且会对行为起到引导和调适作用。在人们态度形成的过程中,往往具有社会学习效应,受到接触的社会群体中的榜样的示范作用。很多名人就能起到这样的榜样示范作用。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研究过人们行为的习得。他比较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习得的,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榜样是否具有魅力、是否拥有奖赏、榜样行为的复杂程度、榜样行为的结果,和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

  廖丽娟分析说:“以前的人们观察学习的内容往往局限于周围的物理环境,而今,有了互联网,人们通过网络可以接触到各式各样的环境来进行观察学习,在如此纷繁复杂的情境中,人们的态度形成更需要积极的榜样,否则会无法分辨出好坏,不知道对错,会导致很多人的认知迷失,如果有一些先驱者、优秀的人走出了一条清晰的路径来,往往可以给大众带来很强的引导作用。比如我们从小会接触到各种文学,有经典的,有看起来比较低俗的,到底谁更能影响到我们,其实都有可能,关键是我们能接触到什么,还有就是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怎样的榜样。” 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廖丽娟看来,莫言这个榜样帮助人们在纷繁的文学世界看到了纯文学的积极意义。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那些能成为榜样的人身上往往具有在世界范围都有积极意义的特质,这些特质往往能促进人类社会更好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丰富的文化环境,需要多样化,更需要有积极作用的榜样。”

  C

  理性看待

  名人效应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晕轮效应是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

  名人效应是一种典型的晕轮效应。廖丽娟提醒说,当我们在看待名人的时候,除了感受到积极的部分,也要记得提醒自己,其实,我所崇拜的是他的某个方面——比如我们在看待莫言时,就不妨提醒自己,我们主要是被他的文学魅力吸引。反之,如果我们看到了某个偶像的不良现象,“恨屋及乌”的时候,也需要提醒自己,我只是厌恶他处理这件事情的方法和态度,这可能是在特定情境下发生的,并不一定要完全颠覆对他的认知。

  通常来说,最容易发生晕轮效应的是青少年,家长、老师在引导青少年的时候,一方面要理解其对名人的崇拜和跟随,甚至有的时候可以鼓励他们沉浸在这样的激情中,但是,也需要通过适当的讨论帮助他们认识到,真正吸引他们的永远只是一部分。

  此外,廖丽娟还特别提醒说,在消费的时候,要理性面对名人效应。分析自己的消费需要,体察消费时候的情感,尽量理性消费。我们会因为名人效应进行消费,因为喜欢某个名人而去消费,这常常会满足我们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但是,如果每次消费都是为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有些过度了。毕竟为什么买,买了有什么作用,性价比如何等等因素,是我们在消费中需要更多考虑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展报道
   第B11版:汽车/车展报道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汽车/车展报道
   第B14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5版:汽车/车展报道
   第B16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7版:教育周刊
   第B18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9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0版:特别报道
   第B21版:特别报道
   第B22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广告
当莫言成为让人走进书店的理由
今天陪我吵架
新民晚报心理周刊B01当莫言成为让人走进书店的理由 2012-12-05 2 2012年12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