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开始,该班语文教师施之樱在班级建立了“积分银行”,根据学生语文学科水平,将全班学生按照2至3人一组,划分成10大“门派”。每一“门派”,由“师傅”带教“徒弟”。“徒弟”成绩进步了,“师傅”能获得积分奖励;“徒弟”成绩退步,师傅也得减分。在施老师的语文课上,座位也是按照各个门派排定的。
订立盟约自我管理
开始带教前,每个“门派”都有一份自己的盟约。施老师说,这么做的目的,既是为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也是鼓励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沟通。
在一份盟约中,记者看到,师徒俩这么约定:
“甲方应保证自己能持续保质自主地完成课堂笔记和作业,为乙方树立良好榜样;甲方应处处以乙方为第一位,积极关心乙方,为乙方提供有效帮助;甲/乙两方产生学习分歧时,甲方应适量听取乙方意见,不得固执己见……”
“乙方不能依靠甲方扶持而产生松懈或走神现象,集中精力;乙方应无条件遵守甲方合乎常理的规定或命令;乙方应保持自己的主见,在发现甲方有错误时大胆指出;乙方应努力学习,尽量给师傅带来加分等福利……”
施老师介绍,第一学期,师徒由老师指定分派;第二学期开始,则由同学们自行结对。当师傅,还是当徒弟,也可自行选择。男生管琪已经“二上二下”了,原因是他觉得自己“成绩不大稳定”。从“师傅”那他学到了学习好方法———学习不能靠一时小聪明,第二天上课要教的内容提前预习好,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徒弟”们也有自己快乐的“烦恼”。男生乔纯傲在“师傅”督促下,学会了做笔记,成绩一点点提高了,结果,因为加分空间小了,“没有师傅敢要我了。”
气哭师傅长了记性
上课提醒认真听讲,下课帮助默写背诵,有时候晚上还要打电话去叮嘱不要漏了作业,一早又要来检查昨晚的作业和复习效果。帮“徒弟”提高,“师傅”们尽心尽力。但碰到“徒弟”成绩没有起色,师傅也得受“冤枉”。
女生张童琳是男生陆嘉伟的“师傅”,当上师傅没多久,她的积分银行里就损失了一笔“巨款”———原因是,小陆忘做了作业。看到师傅哭得那么伤心,小陆也蒙了,老老实实听师傅埋怨自己。埋怨了一阵后,“师傅”开始检查起自己的不足,觉得自己工作不够细致。“同样的错误不可以重犯。”她对小陆说。小陆对作业也更加上了心。以前写随笔,他总是马马虎虎随便数一下字数了事,从那以后,他逐字逐句认真检查。
“其实,带‘徒弟’对我自己也有帮助。”“三道杠”女生潘序页说,从“徒弟”的身上,她同样有收获。“徒弟”的解题思路,有时也可以给她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更重要的是,她觉得自己更有责任感,更懂得包容了。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