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1: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寻找身边的雷锋” 优秀事迹视频集锦
     
2012年12月0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引领风尚 服务 社会 推动发展
——“寻找身边的雷锋” 优秀事迹视频集锦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在喜迎党的十八大日子里,由上海市文明办、市教卫工作党委、团市委指导,新民晚报社、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主办,天平街道、田林街道、共和新路街道、浦江镇、航头镇等上海20家知名街道(镇)协办,联手推出了“寻找身边的雷锋”征文活动,上海教卫系统、社区、企事业单位、非公经济组织、社团组织以及商务楼等,推荐了几百个身边的“雷锋”。 

  在本次活动结束之际,主办单位从中遴选出16个优秀人物(集体)事迹,由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师范大学等拍摄成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他们感人的闪光点。 

  1

  上海交大雷锋车   一盏灯点亮众人心

  亮出雷锋头像车灯,免费搭载顺路师生。上海交通大学200辆教职工私家车于3月5日推出“亮灯学雷锋”活动,免费搭载师生往返徐汇、闵行两校区间。校团委副书记龚强说,约有70辆私家车成了“亮灯学雷锋”主力,最多的一位“雷锋车”老师免费载客超过百次。 

  雷锋车主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发现,相比扬招,预约制似乎更有效。首批雷锋车主多为学校机关教职员工,上下班时间相对固定,每天早晚高峰期间可停靠校车站提供免费搭载服务。

  交大保卫处的王健这一个月就搭载了近20个乘客,就是他提出了增添雷锋车车外标志的建议,他同时说:“我们保卫处的校园巡逻车也加入了雷锋车的行列,相比老师们的私家车,学生们倒是常常拦招巡逻车寻求帮助。这是因为巡逻车已经运行了十多年,也常常在学校里帮助学生,有一定的‘知名度’。所以雷锋车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不断完善,让学生们更能接受。” 

  据了解,雷锋学社和不少热心老师正在积极努力,希望能够通过一些赞助或合作的方式为雷锋车改善标志,购买保险等等,为雷锋车带来更好的装备和保障。

  2

  姚礼庆        双料主任双面精彩

  作为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姚礼庆的团队保持着年内镜诊疗人数世界第一等诸多纪录。脱下白大褂,他又是徐汇区嘉瑞花园的业委会主任,以一颗公心义务为业主谋福利,6年来“钱袋子”不仅一分未花,维修基金还增值200多万元。 

  只要没有外出开会,他都会做一名热心的“车夫”,带着同住一小区的同事去上班,他笑着说:“举手之劳,何乐不为呢?拼车出行,节能环保还省时间。”

  从2006年担任业委会主任来,姚礼庆将业主的“钱袋子”打理得井井有条,不仅未向业主收钱,小区维修基金还从300余万元增加到500余万元,增值部分包括广告费、停车费和利息结余等。据徐汇区房地产部门透露,现在嘉瑞花园370余户业主,户均维修基金排名第一。

  业委会主任这个职务,在许多小区都是“烫手山芋”,夹在业主、物业中间,两头不讨好。“难度大,怎么管?我的秘诀是,‘有公心,没私心’。”姚礼庆说:“业主的钱,该省则省,该用则用。只要及时发出安民告示,听取业主意见,一切从公益出发,总会达成一致意见,至今没有业主提出质疑。”

  3

  上师大学生木偶社   每年举办20场义演

  2003年,上海师大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的一群大学生创办了木偶社,九年来先后有500多名同学参与其中。 

  木偶社社长朱超波是学前教育系里为数不多的男生,进校不久就加入了木偶社,从一个对木偶完全不懂的“门外汉”,变成能够熟练地设计、制作、表演木偶的“多面手”。

  木偶社足迹遍及上海的社区街镇,每年举行不下二十场的公益演出。木偶社成员孙徐稀和陈羽两位同学说:“每次演出,他们盼望熟悉的木偶们有了新的故事,小鸟怎样了、小白兔从森林里跑出来了吗、大狮子又发威了吗……小家伙七嘴八舌的提问,其实也是在与我们这些创作人员一起营造一个个童话世界。”

  九年过去了,看戏的孩子换了一茬又一茬,演出的大学生也走了一届又来了一届,但为孩子奉献的精神,永远保留在木偶社里。 

  说起大学生热衷给孩子们表演木偶,上海师大党委书记陆建非说:“培养大学生的大爱之心,学会关心普通人,这恰是大学的重要职责所系。”

  4

  陆龙福  乐当无偿献血专职招募员

  淅淅沥沥的雨声中,停泊于火车站北广场一隅的流动献血车前,硕大一顶红白相间的雨伞罩着一张桌子6张凳子,全都湿漉漉的。59岁的陆龙福身穿白大褂,站在伞下,一会儿举起宣传小折页招呼路人,一会儿俯下身子拭抹桌凳,一会儿又拱手抱拳作致谢状,片刻未曾停顿。一如他“喋喋不休”的两片嘴唇。在过去的9年时间里,这位上海市血液中心唯一的“专职献血者招募员”,不停地流动于不同的5个采血点,不停地说着几乎同样的几句话。

  在入党36年、拥有全上海独一无二“职务”的老陆心里,“每天全市各医院需要的医疗用血超过1000人份(一份200毫升)”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令他有了一份必须承担的使命感。于是,陆龙福开始琢磨人们面对献血这件事儿的心思,尝试着在茫茫人海中捕捉可能与之交流的种种机会,也慢慢地以自己诚恳而平实的“说话”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2002年初起,他跟车“流动”过5个献血点。所在采血点保持着“一月日均采血量85人份”“最高单日采血量207人份”“无一日‘白板’”的全市最高纪录。

  5

  谢平静  盲人助残员用技能助人

  在今年的助残周活动中,有一群特殊的盲人,出现在闸北区宝山路街道活动中心。他们不是来求助而是来助人,用自己掌握的推拿技能,缓解残疾人和老年人的筋骨病痛,并大受欢迎。他们都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视障人士2011级大专班“爱心飞扬社”,这个班的班长、社团骨干,是个55岁的大老爷,还有一颗古道热肠的心。他就是谢平静,也是闸北区宝山路街道陆丰居委会的助残员。

  由于20多岁时就患上了青光眼,他的双眼已几近失明,只剩下一点光感。年轻时由于视力逐渐恶化,一心想着自力更生的谢平静,开始自学气功和针灸按摩,掌握了初步的按摩技术,随后又取得了高级保健按摩师的国家职业资格,掌握了一套保健按摩“绝活”。由于他还会点英文,不少高级会所争相高薪聘请这位“老师傅”。 

  走访残疾家庭、代办残疾证、落实就业、体检康复,传授按摩推拿方法,乃至为残疾人劳动维权,老谢亦文亦武,“以残助残”的小故事数不胜数。 “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帮助他们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要用深情和耐心去化解他们的伤痛。”这是老谢写在工作手册扉页上的自勉。

  6

  包蓓姹  扎根农村的最美乡村教师

  包蓓姹家住浦东黄金地段,是复旦大学物理系2006年优秀毕业生。一毕业她就来到奉贤,成了钱桥中学的一名教师,至今乐此不疲。问她为啥没去外企当白领而去农村当老师,包蓓姹答得很简单:“因为爱那些孩子。” 

  奉贤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奇缺。包蓓姹报到后就一肩挑起了数学、英语两门学科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的重担,还要为学生上思想教育课;任教第一年下半年,她又兼起历史与生物课的教学工作。

  包蓓姹教的班级中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英语基础薄弱,但在2008年的期中考试中,这个班级的英语平均分竟意外超过了所有平行班。她曾说过:“如果你们这次期中考试有进步,我就继续教你们。”本是一句无心之言,却被淳朴的学生们当了真。那一刻,包蓓姹发现,学生们那么爱她,她的心已经跟他们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难以分离。

  如今,包蓓姹已在钱桥扎了根,她是学校的团委书记,去年底被任命为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前不久,她又荣获了奉贤区“五一巾帼奖”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7

  东华大学    捐献血小板的爱心接力

  “一份血小板,就是拯救生命的希望。”为了救助罹患白血病的材料学院研一学生吴超,东华大学10名大学生自发组成了“献血小板”志愿团队,定期轮流为吴超捐献血小板。一场延续亲情故事的爱心接力在持续着…… 

  去年6月,吴超被确诊罹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父亲为他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整个医疗费高达130余万元,可是手术后发生了排异,血小板极度减少,危及生命。对于吴超这样江苏扬中的普通农民家庭来说,早已不堪重负。 

  听说需要不断提供血小板,吴超的班长孙泽玉带头撸起了袖管。在第二批捐献的队伍中有一位和吴超素不相识的女生,名叫房圆,原先,她离献血小板的规定体重还相差几斤,为了帮助吴超,她瞒着大家硬是将“分量”吃了上去。献血小板时,粗大针头扎进房圆瘦弱的体内,反复三四次,她整个手臂扎针处的血管都瘪了,但她连眉头都没皱一下。

  血脉相连,同学们献出的血小板不仅为他带来生的机会,更为他带来战胜病魔的动力。即使在病中,吴超还是惦记着学习。吴妈妈就说,吴超自己从网上买来了日语学习资料,想出院后能多掌握一门语种。7月6日,吴超在家人、老师、同学的陪伴下康复出院,回到校园继续完成学业。

  8

  世外小学师生  14年义务教老人学英语

  2012年,世界外国语小学的师生们收获了一份珍贵的爱心纪念——该校凭借坚持了14年的“老少学英语”志愿者活动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志愿者集体。 

  1998年,世外小学在街道创建学习型社区的过程中,设计了这一“小手牵大手”的项目,并坚持至今。迄今为止,参与教学的老师达到468人次,4680人次的学生担任了“小助教”,超过1万人次老人在他们的带领下畅游英语海洋。“在教老人的同时,孩子们也学会了尊重和交流的艺术。”创办这一活动的老校长王小平说。 

  “给老人们上课,不仅要放慢节奏,还要根据他们的要求不停调整教学内容。”爱心课堂的第一课,是副校长陈民仙上的。她和同事们很快发现,教老人和教孩子,很不一样。 

  小朱老师发现很多老人拿着放大镜来上课,因为教材上的字太小了。经她提醒,老师们就在每次上课前把材料放大复印。五年级女孩陈添阳和刘鎏遇到一名腿脚不方便的阿婆,她俩下课后去书城帮老人买好需要的教材,第二节上课前给阿婆一个惊喜。师生们同样被老人的求学精神所触动。有一次上课恰逢暴雨,但几十名老人无一迟到;很多老人“零基础”起步,但一点不怕开口,几年下来,已经可以用简单英语招呼外国友人。

  9

  王忆勤   60后教授和学生温暖如一家

  五一小长假,上海中医药大学里非常宁静,在基础研究院的一楼实验室内,王忆勤教授和她的团队却在加班加点,紧张地做着数据分析,为研制新一代中医四诊仪做准备。 

  王教授全然不像一位全国闻名的中医诊断学权威,聊天时,总喜欢把学生挂在嘴边,称他们为“孩子”,自己却躬身而退,像一位严师慈母。王忆勤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尤其是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听起来似乎有些“残酷”,这不拉着一起“加班”吗?可要知道,从事基础研究22年来,王忆勤就没有过假期的概念。如果学生病了,她会像母亲一样焦急,自己掏钱给学生买药。 

  如今,这间门牌号码为“2133”的实验室,已被团队中想象力十足的80后学生当作了团队代号,他们还将“2133”略加创意,改成一只抽象的花猫脸,印在文化衫上制成了“实验室室服”。 

  王忆勤教授很欣慰,她的严格要求不仅让学生在学术上受益匪浅,团队凝聚力也越来越强。因为有了严师慈母般的带头人,才打造出了一支很牛的团队,也是一支有着人情味的团队。

  10

  陆德福    乡土摄影师为老人义务拍照

  浦东新场镇的乡土摄影师陆德福今年66岁,退休后迷上了摄影。2010年6月的一天,他在一场婚宴外候场,花坛边几位闲聊老人的身影映入眼帘,勾起创作灵感。他上前问:“老妈妈,我帮你们拍照好吗?”老人又惊又喜:“小阿弟,那太好了!从来没人给我伲拍照呢!”老陆奇怪道:“子女没帮你们拍过照吗?”老人眼神暗了:“他们只给小囡拍……”老陆把照片冲印出来送给老人,她们更加开心,但老陆却心里一酸——他打听后发现,当地老人中,八成人一生只拍过两次身份证照片。

  2010年和2011年重阳节,老陆得到镇老龄办、老年协会支持,连续举办两届影展。第一次,他收集了60位80岁以上老人的笑脸;第二次,他摄下192位90岁以上老人的生活场景。这些照片既让新场人觉得新鲜,又在他们心里引起不小震动。

  他曾建议一位百岁老人的儿子召集全家,拍一张四世同堂的全家福。他特意关照:“只要你们凑齐人,无论节假日还是寒冬酷暑,我随叫随到。”可是,一大家子始终凑不拢。最近,传来老人去世消息,老陆一阵感慨,他下定决心:“一直拍下去,直到举不动相机为止……” 

  11

  瞿伟菁  用生命谱写的“师爱赞歌”

  今年春节前夕,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瞿伟菁,走完了59年的人生历程。

  自2009年被确诊为癌症后,瞿伟菁仍继续研究并完成了市科委重大专项课题“芦笋功能食品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和市经委重点项目“崇明果蔬资源废弃物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师生们都说,瞿教授是倒在了田间地头这个他不断攻克的科研阵地上。

  一个知名的教授,却始终对校园里的普通学生倾注着极大心血。每年的新生入校、学生献血及寒暑假期间,瞿伟菁都会到宿舍探望学生。每当有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或是遇到学业困境时,他都会主动找学生来谈话。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瞿伟菁还亲自出面去企业协调,落实了多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在我们心中,英年早逝的恩师,他的形象永远顶天立地!”瞿伟菁的科研助手张雯说, “患病期间,瞿伟菁对学生的指导仍未松懈。化疗刚结束,他就去听学生的汇报和计划。因化疗而没能参加的会议,瞿伟菁就要求我将大家的发言记录下来发给他。在他去世的前两天,瞿老师还要求一位学生将下学期的实验计划发给他过目。”事实上,直到瞿伟菁去世后,学生们才得知他自去年初就一直有炎症和发烧,日日服用抗生素,剂量逐渐加大,最后不得不依赖“白蛋白”来增加抵抗力。 

  12

  陆盘山  “徐虎”式爱岗敬业能手

  39岁,安徽巢湖人,普环实业有限公司三分公司一名普通的维修工,2010年至2011年度上海市优秀农民工。他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毛头小伙,成长为“徐虎”式的岗位能手,陆盘山的成功,源于不断的自我鞭策,更源于爱岗敬业的能手精神激励。 

  1997年,24岁的陆盘山走进普环公司大门。他想,自己当过4年汽车维修工,干这个应该是手到擒来。可第一次面对一辆出故障的洒水车,陆盘山就傻了眼。“环卫作业车比普通车辆多很多附加装置,比如液压装置、电机装置、拉臂,别说修了,很多我见都没见过。他意识到,单凭卖力干活并不够,只有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才不会被淘汰。” 

  这些年来,经陆盘山维修的车辆不下200辆,有些车只要一发动起步,他就能听出故障源。陆盘山心细如发,常常发现诸如“轴承磨损异常”等易被忽略的情况,只要他出马,总能比别人提前一两小时解决问题。近年来,环卫作业车辆更新换代速度快,只要陆盘山“摸”过的车,即便全部拆了,他也能重新“造”起来。 

  13

  黄上炎  网友称为“最帅上海爷叔” 

  旅途中,一根银针让八旬老太转危为安;生活中,经常送医送药不取分文。网上“最帅上海爷叔”说——能够帮助别人是桩快乐的事。

  去年8月,凭借一根银针,一位58岁的上海游客在海拔千余米的张家界天子山上,为一名八旬老太紧急施救,最终使其转危为安,被网友尊称为“最帅上海爷叔”。他就是上海银行职员、杨浦区百兴花园居民黄上炎,因为此事,他也成为“网络红人”。

  黄上炎出生于中医世家,祖父是老中医,父亲作为军医参加了抗美援朝。家住同一小区的高网玲是位残疾人,20出头的女儿小琳(化名)刚刚工作,因为先天性皮肤角化,手看上去粗糙、龟裂、发黑,给她的工作、社交带来很大困扰。前年10月,听说黄上炎会看疑难杂症,高网玲就一瘸一拐带着小琳上门求助。黄上炎花了一个多小时为小琳进行了诊断,然后进行了一番研究,针对她的症状买来药材,调配药膏,无偿给小琳敷用。经过一年多治疗,小琳的症状减轻了,开朗的笑容又重新回到她脸上。

  对于黄上炎救人的事,大家都说,他的行动提升了上海人的形象。黄上炎却说:“我们的社会,需要大家都伸出手来互相帮助。有人倒下,应该搀一把;哪怕一句温暖的话,也给人希望。” 

  14

  王安韵   脑瘫患者帮残友画“无障碍出行图”

  王安韵,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大二学生,一名脑瘫患者,也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科志愿者团队“我们的甜橙树”一员。今年暑假,她和几个病友坐着轮椅,在妈妈们的陪伴下在烈日下在一个个地铁站点奔波,为的是绘制一份残障人士出行无障碍地图。 

  “虽然上海地铁的无障碍电梯等设施已经挺完善,但是,指引标志却不多,残友们往往要兜好几圈才能找到,非常不便。”在徐汇团区委举行的“青少年圆梦行动”推介会上,王安韵希望更多爱心人士帮助他们一起完成梦想。

  一个地铁站可能有不同方向好多个出入口,但可能只有一个出入口有无障碍电梯。残障人士摇着轮椅一圈圈绕路寻找就更加不便。 

  在病友和“甜橙树”爱心妈妈们的支持下,通过“我们的甜橙树”新浪微博,一场“地铁无障碍随手拍”行动开始了。

  “我们希望集合起更多人的力量,制作出一本为全上海残障人士服务的《地铁无障碍出行手册》,也可供老人孕妇等行动不便者使用。”王安韵说。尽管后来,市残联后来派人找到王安韵,告诉她网站已有轨道交通各车站的无障碍设施示意图,不过人们对王安韵和志愿者团队的行动仍旧赞不绝口。

  王安韵的梦想很简单,“希望有志愿者加入我们的队伍,绘制完成这份爱心地图。” 

  15

  二工大    9位大学生捐献造血干细胞

  捐献一份造血干细胞,就可能拯救一个生命。日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的“90后”大二学生车小龙,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他成为二工大第9例、上海市第24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车小龙出生在安徽省利辛县的贫困农民家庭,父母在家务农供他和姐姐读大学。车小龙获得二工大“帮困育人资助套餐”,在得到帮助的同时,一颗感恩的心油然而生,他希望在学习生活中帮助别人,承担责任,回报社会。2010年,车小龙参加了“以爱心点燃生命的希望——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活动,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二工大是一所以“点燃生命的希望”闻名的学校,全校13000多名师生中,迄今已有2784人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从2005年起,有9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7年9例成功配对、9次成功捐献,创沪上高校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之最。在这些捐献案例中,涌现出许多感人故事。比如,杨晨筠通过“家庭会议”投票表决获得父母的同意后捐献造血干细胞;吴承根“串通”父亲瞒着母亲捐献;沈寅、陈海华在毕业前夕先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再考虑求职等。

  16

  高秀娣   “酱菜妈妈”资助外来孩子上大学

  晚上7点半从菜市场的酱菜摊收工后回到家,简单的晚饭后,58岁的高秀娣坐在电脑前,开始了每天必做的“功课”:登录QQ。“小娜,最近功课多吗?要多注意身体哦……”QQ的另一头是远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的“女儿”袁艳娜。娘儿俩亲亲热热聊上一会儿,高秀娣便下线了,她怕孩子功课多,耽误时间。 

  “看到小娜的第一眼,我就特别心疼她。”个子不到1.60米的高秀娣皮肤黝黑,目光柔和。10年前,高秀娣发现酱菜铺旁边卖蔬菜的一对山东夫妇带了个小女孩做帮手,女孩模样聪明伶俐,手脚麻利,高秀娣心生欢喜。“孩子怎么不上学?”女孩袁艳娜的母亲说家里穷,“再说女孩读不读书无所谓。”从此,小娜的学习和生活都“全托”给了高秀娣。开学第一天,高秀娣和小娜拉钩:“你要好好读书,我就供你上完大学。”女孩扑通一声跪下:“我以后就叫你妈妈吧!”去年,小娜考进北师大。 

  “微笑去面对生活,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身边的人,哪怕一个微笑,也能像阳光照在向日葵上一样。”这是市场里的一个女孩孔小燕在作文里写的,这就是“酱菜妈妈”让她领悟的人生哲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展报道
   第B11版:汽车/车展报道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汽车/车展报道
   第B14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5版:汽车/车展报道
   第B16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7版:教育周刊
   第B18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9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0版:特别报道
   第B21版:特别报道
   第B22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广告
引领风尚 服务 社会 推动发展
新民晚报特别报道B21引领风尚 服务 社会 推动发展 2012-12-05 2 2012年12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