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市建设社区矫正中心中先行一步的徐汇区,社区矫正工作也有不少创新——借鉴看病的“门诊式”工作流程,徐汇区社区矫正中心对特殊人群的监管、教育和帮扶更为精细化、个性化。
为矫正人员开“处方”
走错了人生道路,所以得“纠偏”——被判处管制、缓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刑事犯,以非监禁的方式,到社会来矫正,而社区矫正中心要做的就是“重塑”他们的健康人格。过去已无法改写,未来却可以重新挥就。当法院的一纸裁决落槌,社区矫正中心便是他们新生活的导航。
位于零陵北路的徐汇区社区矫正中心今年刚建成,除了刚性的监督管理功能,对区里340多名差点走进大墙的矫正人员来说,教育矫正和社会适应性帮扶更为“柔性”。矫正人员报到“挂号”后,中心对他们做心理测评、需求评估和面谈咨询。看完“病”后,对存在问题一一分类,开“处方”提出分级意见和个别化矫正建议,制定矫正方案。一旦遇到疑难杂症,矫正人员便由“普通门诊”转至“专家门诊”,为他们制定更精细的、个体化的矫正方案。
以书为媒播爱书香
播爱心声、播爱书香、播爱扶苗、播爱新航这4个工作室组成的“专家门诊”,从“care”心理矫正、阅读疗法、关爱观护、就业服务,全方位“介入”矫正人员的生活。
播爱心声工作室请来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摸索出了心理矫正“care模式”。当前期的心理测试显示矫正人员的心理状况有“异常”时,工作室的心理咨询师及时干预。真诚、尊重、信任、温暖、理解,是“care模式”的关键词,让矫正人员在安全的氛围中学习承担责任和面对困难。曾经因非法集资被判了十多年的王某,在服刑8年后被假释。她第一次到矫正中心报到做心理测试时,手一直在抖。终于,她忍不住,号啕大哭起来。测试的结果显示,王某心理异常。心理咨询师坐下来跟她聊家庭、说生活,一开始王某只是哭,一句话也不愿说。慢慢地,她开口了,片言只语中透露了曾经得过抑郁症,与丈夫关系紧张,吃官司也是被人骗了……咨询师对她做放松训练,定期心理咨询,再与街道沟通让社区多关心她的生活。现在,王某的自我感受好多了,话也多了起来,不再纠结于过往的不堪。
社区矫正中心发现,矫正人员这个特殊群体的犯罪成因与自身综合素养、文化水平低下有密切关系。请华东理工大学的教授一起开发“阅读疗法”,将专业手法运用到矫正帮教服务中,成为播爱书香工作室的特色。每个矫正对象要做份《阅读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日常阅读喜好、阅读习惯、文化程度以及面临的问题和需求等,登记和分类后,工作室每季度的计划就有了“谱”,可以针对性开展人员分类、主题分类等阅读,把阅读治疗融入日常矫正工作。有别于过去严肃枯燥的被动式学习,工作室设置了“七彩之虹”主题教育活动,“赤橙黄绿青蓝紫”为主题的红色记忆、橙色励志、炎黄子孙、绿色养生、青苹果的烦恼、蓝色法律、紫色心情等系列,以书为媒,矫正人员在淡淡的书香中提升自我,有了认罪、悔罪、赎罪的认知。
除了法律法规、教育警示等常规学习,“播爱书香”还就每个人面临的环境适应、就业、家庭等问题设置就业类、心理类、青少年类等主题。前不久,工作室请就业指导师讲求职面试技巧;让律师解释劳动合同纠纷、劳动权益保障;大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开“职场急诊室”,面授职场中处理人际关系“秘籍”等,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很有实用性,大受欢迎。
新生活从这里起步
孩子,是很多矫正人员的心病,监护人的缺失,孩子被歧视、失学等,影响着矫正人员的改造效果。播爱扶苗工作室开出的“药方”,就是助力矫正人员的未成年子女,传递爱心,给这些孩子在法律维权、教育助学、亲情关怀、健康成长和生活帮困等方面的周到贴心服务,感化矫正人员。
没有工作就没有尊严,对社区矫正人员尤其如此,稳定的工作让他们有底气结束沉沦。然而,就业始终是影响社区矫正人员重新融入社会的一道槛。成立于两年前的播爱新航工作室,设立专人专岗为社区矫正、刑释解教对象提供推荐就业及就业相关服务。今年初,工作室成为民办非企业“上海播爱新航就业服务社”,探索出“就业—培训—帮教”相结合的社会帮教模式,目前已累计提供岗位237个。
家住龙华街道的陈某因抢劫罪被判社区矫正,生活困难,没有经济来源。“我没有技能,又坐过牢,找不到工作,老婆现在在外面做临时工,还要带女儿。我该怎么办?”播爱新航的黄老师先稳定他的情绪:“你希望工作是件好事,不要灰心,工作我们一定尽快帮你解决。”面谈之后,黄老师又买了几本相关行业的技能培训书送给他,叮嘱他多学些技能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黄老师找到一家保洁公司的苏老板,希望给陈某安排一个岗位。一听陈某犯过抢劫罪,苏老板连忙摇头。黄老师说:“陈某就业很困难,但拉一把可能变好,推一把可能更坏。”最后,苏老板决定亲自找陈某面试。听陈某谈了不堪的过去和未来的迷茫,苏老板为他的真诚感动,把他安排在垃圾周转站岗位上。陈某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由于工作出色,前些日子苏老板把他调到了机动班,还有意出钱让他学考驾照。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