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着为生命争分夺秒艰巨使命的救护车,在执行任务时是否被他车避让?救护车司机如何在日益拥挤的城市道路为生命开道?记者昨天下午登上市急救中心瑞金站的一辆救护车,与3位急救员一起见证救护车之困。
争取时间靠车技
16时24分,瑞金站接到120调度,一位家住龙华东路的老人中风晕倒。接报后,正在站内休息的3位急救员王国良、王世强和于晨杰立刻起身,抓起茶杯就往车上赶。从接报到救护车驶出瑞金医院,前后不到一分钟。16时35分,救护车到达龙华东路一高层小区,5分钟后中风病人被抬上车。
驶向市九人民医院的路上,中山南路车流较小,王世强抓住机会超了几辆车,闯了两个红灯,一路通行还算顺畅。转至制造局路,一辆出租车正在距离医院门口不到50米的瞿溪路口等红灯。王世强拉了两下警报,希望出租车能稍微挪动以便通行,但出租车纹丝不动。不仅如此,当绿灯亮起,出租车还不紧不慢等一位拦招乘客上车。王世强对这样的现象已经习以为常,在他成为急救员的6年里,鲜有遇到主动让道的车辆,想要为病人争取时间,只能“看驾驶员本事”了。
小心翼翼不添堵
在每台救护车上,有个带GPS定位的急救数字终端记录器,包括患者往救地址、电话、主诉病情等信息都在仪器上显示。此外,它还能够记录每辆救护车的地理位置、车速、医院交接时间以及每段路程花费的时间。几分钟后,完成医院交接,王世强回到驾驶座,按下了记录器上的状态按钮。这个动作表示这单救护完成,同时也意味着该车已经开始待命。
还没来得及喝口水,调度发来下一个任务单——延安东路一酒店有人头晕头疼。这时,电子时钟已跳过17时,天渐渐黑了下来,城市的下班高峰悄然开始。从九院到南京东路,南北向的几条马路可能开始拥堵,王世强快速作出判断,决定“绕一点点”从南外滩北上。14分钟以后,救护车到达了延安东路128弄。
许多救护车司机长期以来明白一条规则——“不能指望别人给你让道,但是你不能给别人添堵”。如果救护车执行任务阻碍通行,驾驶员会受到许多指责。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而浪费时间,王世强特意调整车位在这个一车道弄堂里找到一个凹处,停好车才下去帮忙。
近在咫尺进门难
17时25分,急救员们将患者抬上救护车,经过王医生初步诊断,病人可能患有脑瘤,决定送至成都北路长征医院救治。正逢下班高峰,天空又飘起细雨,成都北路车行“龟速”。公交车道被各种社会车辆占满,救护车想要见缝插针也根本没有机会。眼看着医院大门近在咫尺,步行50米的距离,救护车却被足足堵了5分钟。不仅如此,一辆苏牌尼桑完全无视救护车大胆超车,险些造成碰擦事故;一些非机动车在医院门口占据机动车道,“潇洒”骑行于马路中央,救护车鸣笛也置若罔闻……
医院的绿色通道原本始于门口。但事实上,医院外一公里常常被违规停车的车辆造成道路拥堵,医院门口的驶出车辆和救护车面对面都不愿意让一下,除了急诊楼外的一个车位之外,绿色通道在急诊楼前都是“红色”的。
“12分钟”难实现
市医疗急救中心急救部副部长董钧介绍,“12分钟”是上海救护车从接报至到达病患家的目标时间,然而达标率并不高。“120救护车是特种车辆,交通法规享有先行权,但是现在城市里车越来越多,有时候别人也无处可让”,董钧说,“另一方面,老百姓对救护车有不信任感,他不觉得你是在抢救生命,首先是质疑你是不是在执行任务。”实际上,数字记录器和人工调度员双管齐下,不仅将全市救护车调动出最大的能动性,同时也是最好的监督者。救护车一旦出站几乎就马不停蹄,无论接人还是返回都是在执行任务。
急救驾驶员要把握交通安全,琢磨最快的行车方案,还要抬担架、和医院交接、向病人收费,工作状态高度集中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一旦发生车祸,交警有时还往往以救护车没有“确保安全”为由认定全责,因此久而久之导致驾驶员不轻易使用优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