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城路是条漂亮的马路。两旁行道树绿叶成荫,楼房鳞次栉比。马路车道宽敞,人行道上地砖、盲道砖铺得整齐、服帖,沿街还设有供人休憩的木桌椅。与老城区相比,真是宜人的居处。我在凉城住过十一年,当年连公交车都没有。好不容易开了一条132线路,通车那天,居民同志们兴奋极了,里委组织大家到站头,敲锣打鼓放鞭炮。
如今这条马路负担重多了,每天各种机动车川流不息,助动车、电瓶车、自行车来来往往。主干车道上挤,爱钻空子的非机动车就骑上了人行道,给安全埋下隐患。为阻止这种现象发生,人行道上便竖起了障碍物:每隔一段距离有个圆圆的矮墩,是高约60厘米、直径约20厘米的水泥柱。路障固然有些作用,可它模样低矮又灰不落拓,没醒目的标记,容易绊脚。这不免又给行人带来麻烦,特别是老人与孩子。
9月的一天夜晚,有位74岁的老人欲乘518公交车回家。走得急,又近视,撞到墩上,狠狠地摔了一跤,顿时血流满地。胫骨戳出皮外,牙也松动、嘴也肿,眼镜不知飞到哪里……好心的行人纷纷打120、110求救,一位中年男子还用带子扎住伤者的腿止血。亏得没有生命危险,老人在医院和家中的床上一躺两个月,医药费用去四万多,还不算护工费、营养费,身心俱疲。我去探望他,这伤真的不轻,X光片拍得明白:胫骨断成两截。黑白影像中,纵向:从骨腔中打进60多厘米长的金属棒支撑;横向:膝盖下至踝骨还有六枚钢钉固定,外行人眼里看去像个“非”字。伤腿至今还肿着,拆了线的针脚痕印密密的,呈深褐色,像许多蚯蚓在爬,胆小的人看着都起鸡皮疙瘩。人行道上障碍物真是造孽不浅!
对飞来横祸,老人没怎么谈,倒一直惦记着几位好心人,特别是帮他止血的先生。“急救车医生说,亏得止血自救及时,可我当时痛昏了,连那位先生的姓名都没问。”遗憾总是有的,社会风气好了,就是最大的满足。由于切身行动的不便,他为老弱病残者的出行忧心忡忡。小区里有些地砖碎了,地面高低不平,坐轮椅的会翻倒;大门口铺的黄黑相间减速轨过宽,而留给残疾车过的通道太窄,残疾车过不去;日前,站头惹祸的矮墩是拆了,换成近一米高、碗口粗的柱子,红、白两色相间,弹眼落睛的视觉很分明。可此柱仅一根,别处矮墩依然如旧。老人有点急,本打算向有关部门反映,一位里弄大姐说话了:“别人都不掼跤,就掼侬一家头!自家眼睛没看好。”说者自白随性,听者难受凉心。自被路障绊倒后,老人吃苦、家人受累,不少人劝他投诉,女儿也写好材料,还拍了照片取证,老人全拦住了。他执意送我出来,拄根单拐一瘸一瘸地,沿路指给我看路况:“不及时修复,还会出事,要亡羊补牢啊。”他是老教师、老干部,一辈子投身普教,做事顶真。摔倒的是自己,想到的却是大家。“亡羊补牢”这一说,我就听他重复了几遍。
出了事故该查原因,查出原因要改正,关心民生为大计。光换了站台旁的矮墩,其他暂没“惹祸”的呢?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是办法。还有,设置路障的职能部门,出了事故后也该人性化点吧,关心一下伤者又有何难?不闻不问的,让人有点伤心,何况伤的还是老人。人家不来问责,你们就没事吗?
人行道上设路障以防非机动车窜入,本来不是坏事,但措施没做到位,留下了隐患。出事后漠然置之,又植下了另一种“后患”。关心民生、民计不能嘴上说说,拖拉、敷衍、粗暴的作风,是另一种路障。搬掉实物的路障容易,撤除管理理念的“路障”难。不过,只要心里装着黎民百姓,没有做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