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春,久违的新民晚报又“飞入寻常百姓家”了。报上的新闻热点和市井故事是我们一家三代茶余饭后的谈资。当时我刚大学毕业,在某中学教语文,尤其欣赏“夜光杯”“文学角”“桃李芬芳”中文质兼美的佳作,也经常会在办公室与同事交流,在教室里向学生介绍。
几年后,我教高中了,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为他们提供写作思路和素材,我开始剪报,新民晚报理所当然地成了我的首选。我把“海选”出来的美文和社会热点话题剪辑成页,印发给大家学习运用。于是,我这个读者就升级成了剪报者。记得2001年高考总复习的时候,我在新民晚报上剪下了几条新闻,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学子们为弘扬国粹京剧,创办了“尚长荣戏迷会”;再如塔利班政权炮轰摧毁了世界文化遗产——巴米扬大佛……我把这些材料给同学作了讲评,不少人还做了笔记。没想到这年的高考作文题就是对文化遗产的思考,真是喜从天降!事后,学生们感谢我复习到了作文题。其实,这纯属偶然,倒是新民晚报帮了学生的大忙。
真如古人所言:“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作为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自己阅读、收集、积累和运用素材。于是我在作文课上拿出我的二十来册剪报本,给大家浏览。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剪报,还着重推荐了新民晚报和《读者》,要大家重点“开发利用”。我还鼓励学生向晚报投稿,我推荐的学生的习作也曾在“桃李芬芳”等栏目刊发。至今,我的剪报本里还保存着这些小小的“教育成果”。这样,我这个剪报者又升级成了晚报作者和小作者的推荐者。
多年后,有一位同仁与我戏言:“你这位新民晚报的老读者这十几年来为晚报发展了这么多学生读者,应该向总编大人要一张‘荣誉证书’呀!”我哈哈大笑,说:“岂敢呀!我倒是想给报社的编辑记者们写一份感谢信,感谢他们为我提供了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2008年我裸退了。尽管我也常上网,电脑的荧光屏上信息如潮,纸质媒体大受冲击。然而来自网络的信息泥沙俱下,真伪难辨,我依然钟爱新民晚报。
只是我读晚报、剪晚报的重心开始转移。我在“康健园”“生活之友”等栏目中剪下了健身养老和治病康复的佳作和信息。在“世界别处”“文化旅游”中收集了游记美文和精华路线。步入老年后,养生和旅游是我的两大“必修课”。
与此同时我“文兴大发”,开始了码字之旅。四年来,承蒙诸位编辑老师的垂爱,我在“夜光杯”“世界之旅”上发表了五十余篇随笔,偶尔也在“休闲”版发表摄影作品。于是我又升级为晚报的作者了。几乎每一篇小文发表,就会有“亲友团”的成员发来短信,或打来电话,作一番简评和鼓励。有两位老哥把我几年来所有的文章都收集成册,还有一位患眼疾的老姐,每次都让她先生把拙文念给她听。这些晚报老读者的厚爱实在让我“惶恐滩头说惶恐”呀!现在,老朋友见面,大家都敦促我:“你争取早日结集出版吧!”呵呵,看来事情要“搞大”了。
30年来,我由新民晚报的读者,逐步升级为剪报者、推荐者、作者,晚报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也衷心祝愿新民晚报如日之升,如月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