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际关系从幼年的家庭教育开始 亲身经历告诉我,高中阶段母亲只重视学习,照顾我的生活,但她却不准我与同学玩,这相当于剥夺了我人际交往的权利。家长们请不要忽视孩子们的“玩耍”,因为幼年、少年时代的“玩耍”涉及对玩伴的复杂评估、互惠、矛盾的解决等思想,以及游戏规则等。玩伴关系的建立是未来成人后人际关系建立的一个雏形。
■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圈 人际关系圈,就是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诸如夫妻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等。如果这些关系都理顺了,人就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心理氛围。要学会与志趣、追求、年龄不同的人交往。独来独往,易导致孤僻、信息闭塞。有了困难无人帮助,有了委屈无处诉说……久而久之,有碍身心健康,甚至会得心理疾病。
■ 积极参与劳动、运动、活动 我发现,如果白天体力劳动少了,身体不易疲倦,晚上肯定睡不好;睡不着觉时,人易胡思乱想,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所以,我建议在空闲时适当从事体力劳动,因为在劳动中可以得到无穷的乐趣和智慧。其次,要坚持锻炼。运动可使人精神愉快、心胸开阔。如果没有锻炼习惯的人,可以开始培养。最后,“活动”在这里指的是社会活动。青年期,是“人格的第二次诞生”时期,它显著的特点是强烈的自尊和十分重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以及情绪不稳定。要克服这一点,就要打破自我封闭,积极参与现实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的人,应当在现实环境中寻求快乐和满足,不应沉湎往日的幻想。单位组织的活动要积极参加,这会增进你与同事们的感情,同时也会缓解工作带来的紧张和压力。偶尔与同事有了磨擦,在闲暇之余主动打个招呼,矛盾一般来说会自然化解。在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时,社会会给予你积极、有利的评价,同时也会使你感到心情愉快。参与同事或他人的闲聊,学会关心他人,更容易使你与人沟通。
■ 加强性格的自我完善 青年人涉世尚浅,对人生的态度具有朦胧的理想主义特点,容易从自我出发,追求纯真和善良。因此,青年人要适应社会,应当培养自己具有包容性和覆盖面较广的性格和观念。要采取包容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周围世界。当你宽容别人的时候,你就不会感到自己和别人站在敌对的地位。如果我在大学里不那么愤世嫉俗,而是在心理上对同寝室的女生适当包容(当然不是与她们同流合污),那么就不会招来她们对我的嫉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