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项“以毒攻毒”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新近出版的国际生物化学界顶级刊物《生物化学杂志》(2012年12月刊)上。专家认为,该研究为肿瘤化疗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证据,同时也有望开辟肿瘤靶向治疗的新路径。
据高锋教授介绍,人体细胞表面有无数的分子环绕着,医学上统称为细胞外基质成分。肿瘤发生时,这些分子会发生成分改变,其中有部分肿瘤如乳腺癌、结肠癌、头颈部癌等的细胞表面会出现膜受体重新分布、膜受体被诱导而局部聚集成簇的现象。由此肿瘤表面形成了一层厚厚的“糖衣盔甲”,化疗时,这也是导致疗效不佳的一个重要因素。
透明质酸是细胞外最多的糖分子,它与细胞的连接首先要通过受体CD44相互作用,在细胞外形成富含水的微环境。这个微环境就好比给细胞穿上了衬衣,而当乳腺癌形成时,这件衬衣变成了厚厚的羽绒服并把肿瘤保护起来。多年来,国内外的科学家们一直试图找到破解保护衣的手段,以期在化疗时,能够让药物有效地进入肿瘤细胞里面。
“能不能利用不会被分解的分子取代HA消化酶和抗体呢?”在这个思路的引导下,课题组于2008年瞄准了HA本身的分解片段,即透明质酸寡分子(oHA)。在导师高锋教授的指导下,论文第一作者杨翠霞博士及课题组进行了三个阶段的研究,最后应用纳米手段将药物连接到oHA上,并伪装形成肿瘤细胞的“盟友”,潜入肿瘤表面,有效攻击“糖衣盔甲”,并在动物体内对照组得到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使化疗药物治疗肿瘤模型的疗效提高了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