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1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问题
司马心
  司马心

  “八条新规”甫出,中央领导率先,于是各地纷纷行动,百官莫不仿效。某地一位“长”,微服出去私访,没有车队,打的是“的”,没有扈从,只有他一人,也没有召集会议,只是同排档的老板随便吃了一顿普通的饭。于是领导打“的”的真新闻,第一时间见了当地的报纸,领导与民同饭的动人景象,更是上了当天的传媒。

  于是芸芸众生,大多赞扬,但是也有人疑问,既然是悄然一人的私访,怎么会在“第一时间”见报?既然是默默地打了一回“的”,又怎么会有这样清晰的照片?原来书记确是没有了前呼后拥,却似乎没有忘记叫“记者”随从,原来这样一番“作风之旅”,是注定要“见报”的!

  这样一来,就引出人们的叹息了,叹息的并不只是这一次,而是因为这样的“秀”实在是太过平常了——就说这个“记者”问题,也并非今天才有。某地领导,慰问贫苦村民,明明到了民舍,紧紧地握住了穷人的手,但那一个信封就是不肯拿出来。等什么呢?原来因为“随行”的记者没到,闪光灯还亮不起来,所以要等,等到镜头之下才能给。还有一地,洪水肆虐,县长小舟独自探险,结果牺牲了。但一同牺牲的并非一人,而是两人,还有一位是电视台的摄影记者。这一叶小舟,只能上两人,县长斥退了随从,制止了秘书,危难之中却没有忘记让摄像机上船。这两个真实的故事,足以说明“记者”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即便是到了“转作风、改政风”之时,还没有忘掉“记者”。

  这叫做“习惯了,改也难”。出行的前呼后拥,车队的封路清道,报告的冗长官话,会议的文山会海,等等,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文化积淀”,是一种“惯例定势”,是一本“祖宗家法”,时已久矣,积累甚深,积重难返,不是“一阵风”可以吹掉的。即便下决心要“改”,但在内心深处,在行止惯常中,还是会一仍旧章,照老习惯办事,沿袭那一套老例,或只是“老谱翻新”而已。比如文首那位领导,我看首先是要肯定他的,毕竟是不坐官车而与民同“的”了,毕竟是身到夜市与民同食了,毕竟是在“改作风”了。只是力行之时,仍没有忘记叫“记者”随行,仍没有忘记“报纸有闻,电视有影”,似乎扈从均可不要,但一个“记者”,那是万万“改”不得的,这条割不掉的“尾巴”,既令人不免叹息,也使人可以体谅。

  其实习近平同志南访广东,中巴是夹在社会车辆当中静悄悄地“潜行”的,连窗帘都没拉。这个情景,央视没有播过,新华社也没有发过照片,但网上竟有几张近景——这组近景,是一位行人拍客用手机偶尔拍下的,然后传到网上,于是不胫而走。我看,这就比“随行记者”的“官照”好——领导的好作风,不是不可以宣传,但最好是让老百姓用他们的眼睛来看到,这样才真实。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广告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早间点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汽车资讯
   第B14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5版:教育周刊
   第B16版:特别报道/盘点科技新闻
   第B17版:特别报道/盘点科技新闻
   第B18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9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20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1版:人才/招生移民
   第B22版:人才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职场方圆
   第B25版:市场之窗
   第B26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27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28版:市场之窗·广告
博望凿空
“记者”问题
天香
狗事趣谈
风雨北固湾
赏花集(外一首)
作家的写作姿态
新民晚报夜光杯B05“记者”问题 2013-01-09 2 2013年01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