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文娱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文坛“鬼才”贾平凹昨在京谈新作《带灯》
~~~——文坛“鬼才”贾平凹昨在京谈新作《带灯》
~~~——文坛“鬼才”贾平凹昨在京谈新作《带灯》
~~~——文坛“鬼才”贾平凹昨在京谈新作《带灯》
~~~——文坛“鬼才”贾平凹昨在京谈新作《带灯》
~~~——文坛“鬼才”贾平凹昨在京谈新作《带灯》
     
2013年01月1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能“做郎中” 只能“敲警钟”
——文坛“鬼才”贾平凹昨在京谈新作《带灯》
陶禹舟
▲贾平凹昨在《带灯》首发式上 图TP
  从《浮躁》到《秦腔》再到《古炉》,文坛“鬼才”贾平凹的作品始终聚焦农村,扎根乡土。如今,他又带来了一部近40万字的新作《带灯》,直面当下乡村社会现实。昨天,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京举行《带灯》新书首发式暨电子版签约仪式。谈及新作,贾平凹表示,面对中国的当下现实,作家要真实、真诚地呈现底层生活。

  聚焦底层呈现现实

  《带灯》是贾平凹最具现实感的一部作品,书中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一个山中乡镇的日常工作,投射出中国最基层社会的人生百态。为何选择这样一个题材?贾平凹表示起初并非刻意:“写完《古炉》后,我跑了很多地方,在这个过程中,看到底层社会的很多问题,忧心忡忡,于是产生了创作欲望。我受的教育一直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没有能力去改变,但我可以真实、真诚地呈现现实,表达自己的感悟。”文风上,贾平凹也有意想靠近两汉文学的平实硬朗:“写作是得在内容上、形式上不断有点突破吧,老是一个样子,别人厌烦,我也厌烦了。”

  在选取素材时,贾平凹则有意营造现实感:“我用的材料都是从真实的生活和土地上长出来的,而不是道听途说或在书斋里编造的;同时,这些材料必须有中国文化的特点,即体现世情、民情、国情。”贾平凹认为,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到如今,社会危机、人性善恶集中爆发,值得国民正视,“写小说虽然无法给社会开药方,但能使大家警觉这种困境,为人类发展提供些中国经验。”

  燃烧自己点亮他人

  “带灯”,是书中女主人公的名字。“她的职务是乡镇综治办主任,其中一项工作是维稳,主要处理上访。”将女性作为一号人物来写,在贾平凹的书里还是第一次,对此他透露,带灯其实是有原型的:“我在下面跑动时,发现了这样一个人物,特别感兴趣。她长得漂亮、工作能力强,富有同情心,帮老百姓办成了很多事;但同时她又很清高,瞧不起跟她打交道的这些人,而且很多事她也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办成的。积累了这些材料后,我觉得应该好好写一写。”不过他也强调,书中的人物“写出来后就是两码事了”。

  书中写道,带灯原本叫做萤,后来她看辞典,里面说“腐草化萤”,觉得不好,改成带灯,“这个灯是自带的,而不是别人给她的”。贾平凹表示,这里暗含隐喻:“萤生于腐草,光芒微弱,命运也注定悲惨。带灯也是这样,扎根于底层,燃烧着自己,但最终身心受到伤害,也走上了上访的路。”作品的结尾出现了一大片萤火虫,“写到这里,我就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光,聚集起来就能照亮很多地方。”

  浪漫信件实有原型

  虽然《带灯》直面了底层现实、结局也颇显无奈。但细读此书,其中带灯写给作家元天亮的信件却相当温情,富有浪漫色彩。贾平凹坦言,自己认识带灯的原型也是类似的桥段,“不知她从哪获得我的联系方式,接二连三地给我发信,要是平常,我早就烦了,但她的信却写得极好,让我惊讶不已,并决定去看看她和生她养她的地方。” 贾平凹还透露,小说中“给元天亮的信”也收录了一部分她的文字。

  “一手握自信,一手握自卑,两个手拍打想念着你……”“……像树一样存活,一年一年,一季一季,去生轮圈。”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这位乡镇女干部文笔相当清新,词句中也渗透着许多哲理和智慧。贾平凹表示,在小说中设置这样的文字不仅是为放松读者心情,“带灯在那样一个环境里,整天处理一些头疼事,很压抑,没有人可倾诉,只好给元天亮不停地发信。她最后生活下去,完全是靠精神生活来支撑。” 

  见习记者  陶禹舟 (本报北京今日电)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目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职场方圆
   第A27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A28版:新智
   第A29版:新民环球
   第A30版: 新民环球/聚焦
   第A31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2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现代家居
   第B10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1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12版:现代家居/设计交流
   第B13版:现代家居/材质锦囊
   第B14版:家装之窗
   第B15版:市场之窗
   第B16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C01版:新尚
   第C02版:城市品质
   第C03版:新尚假日
   第C04版:新尚专访
   第C05版:男士部落
   第C06版:秀场故事
   第C07版:美容扮靓
   第C08版:创意单品
无能“做郎中” 只能“敲警钟”
《林肯》领跑 “少年”紧随
轻轻松松“游”故宫 开开心心拓“财商”
3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钟情纪录片
天下霸唱“讲述” 天津卫百年奇闻
蒋雯丽否认新书是自传
新民晚报文娱新闻A20无能“做郎中” 只能“敲警钟” 2013-01-11 2 2013年01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