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底层呈现现实
《带灯》是贾平凹最具现实感的一部作品,书中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一个山中乡镇的日常工作,投射出中国最基层社会的人生百态。为何选择这样一个题材?贾平凹表示起初并非刻意:“写完《古炉》后,我跑了很多地方,在这个过程中,看到底层社会的很多问题,忧心忡忡,于是产生了创作欲望。我受的教育一直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没有能力去改变,但我可以真实、真诚地呈现现实,表达自己的感悟。”文风上,贾平凹也有意想靠近两汉文学的平实硬朗:“写作是得在内容上、形式上不断有点突破吧,老是一个样子,别人厌烦,我也厌烦了。”
在选取素材时,贾平凹则有意营造现实感:“我用的材料都是从真实的生活和土地上长出来的,而不是道听途说或在书斋里编造的;同时,这些材料必须有中国文化的特点,即体现世情、民情、国情。”贾平凹认为,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到如今,社会危机、人性善恶集中爆发,值得国民正视,“写小说虽然无法给社会开药方,但能使大家警觉这种困境,为人类发展提供些中国经验。”
燃烧自己点亮他人
“带灯”,是书中女主人公的名字。“她的职务是乡镇综治办主任,其中一项工作是维稳,主要处理上访。”将女性作为一号人物来写,在贾平凹的书里还是第一次,对此他透露,带灯其实是有原型的:“我在下面跑动时,发现了这样一个人物,特别感兴趣。她长得漂亮、工作能力强,富有同情心,帮老百姓办成了很多事;但同时她又很清高,瞧不起跟她打交道的这些人,而且很多事她也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办成的。积累了这些材料后,我觉得应该好好写一写。”不过他也强调,书中的人物“写出来后就是两码事了”。
书中写道,带灯原本叫做萤,后来她看辞典,里面说“腐草化萤”,觉得不好,改成带灯,“这个灯是自带的,而不是别人给她的”。贾平凹表示,这里暗含隐喻:“萤生于腐草,光芒微弱,命运也注定悲惨。带灯也是这样,扎根于底层,燃烧着自己,但最终身心受到伤害,也走上了上访的路。”作品的结尾出现了一大片萤火虫,“写到这里,我就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光,聚集起来就能照亮很多地方。”
浪漫信件实有原型
虽然《带灯》直面了底层现实、结局也颇显无奈。但细读此书,其中带灯写给作家元天亮的信件却相当温情,富有浪漫色彩。贾平凹坦言,自己认识带灯的原型也是类似的桥段,“不知她从哪获得我的联系方式,接二连三地给我发信,要是平常,我早就烦了,但她的信却写得极好,让我惊讶不已,并决定去看看她和生她养她的地方。” 贾平凹还透露,小说中“给元天亮的信”也收录了一部分她的文字。
“一手握自信,一手握自卑,两个手拍打想念着你……”“……像树一样存活,一年一年,一季一季,去生轮圈。”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这位乡镇女干部文笔相当清新,词句中也渗透着许多哲理和智慧。贾平凹表示,在小说中设置这样的文字不仅是为放松读者心情,“带灯在那样一个环境里,整天处理一些头疼事,很压抑,没有人可倾诉,只好给元天亮不停地发信。她最后生活下去,完全是靠精神生活来支撑。”
见习记者 陶禹舟 (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