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1月1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历史上的地道战
肖占中
■明代“藏兵洞”,就是古代地道战的“活标本”
  ◆肖占中

  说起地道战,几乎黄发垂髻,妇孺皆知,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平原抗日根据地军民,在日寇残酷“扫荡”的情况下,挖掘地道同敌人进行英勇战斗。据此,拍摄的影片《地道战》,成为全国人民非常喜爱的爱国主义教育片。然而,地道战这一战斗样式,并非抗日军民所首创,而是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

  我国记载最早的地道战

  我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地道战,是在距今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我国古代堪称防御战专家的墨翟,他在《墨子·备穴》中就有开凿地道进行攻防作战的明确记载,说:如果敌军开凿地道攻城,守军也应径直迎敌,针对敌穴方向开凿地道,以穴攻穴,把敌军消灭在地下。还详细说:为了及时了解敌穴情况,每个井穴口派狗执勤,以“审之穴之所在,凿穴以迎之”。墨子时代虽然还不能科学地测定狗的信息功能究竟有多强,但知道其视、听、嗅觉等能力比人强得多,因此,在进行地道作战时,便用狗担当起巡逻、警戒的任务。《墨子·备穴》里说:如果地道相通,“独顺,得来往其中”,既用狗在地道进行巡逻;还在各个“穴垒之中备一狗,狗吠即有人也”。

  三国时期的地道战

  地道战源于战国时期,但此后长期停滞,到了三国时期才又有了新的发展。

  从公元198年到公元258年的60年间,使用地道作战有文字记载的就达9次之多:

  公元198年曹操与张绣安众之战;199年袁绍与公孙瓒的易京之战;200年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204年曹操与袁尚的邺城之战;219年徐晃与关羽的樊城之战;223年曹真与朱然的江渡之战;228年诸葛亮与郝昭的陈仓之战;238年司马懿与公孙渊的襄平之战;258年邓艾与姜维的祁峪之战。

  三国时,地道战仍主要用于攻城作战。据《资治通鉴》记载的易京之战,公元199年袁绍将公孙瓒围困在易京城中,却久攻不下。于是袁绍的围城部队便挖掘地道,一直挖到公孙瓒部队固守的城楼下,用木柱撑住,估计挖到城楼的一半,便纵火烧毁木柱,城楼就倒塌了。袁绍继续用挖地道的方法逐渐攻到公孙瓒所住的中京。公孙瓒自知不能幸免,就绞死自己的姊妹、妻子儿女,然后放火自焚。

  随着战争频繁和更大需求,三国时期的地道战已广泛运用,并逐渐成熟,除了仍主要用作攻城,已开始向综合使用和其他方向发展。

  《资治通鉴》记载,公元204年曹操大军围攻邺城,首次综合使用了“地道战”攻城方式。曹军“上筑土山,下挖地道”,城周“开凿壕沟,围圈达四十里”,壕沟深二丈、宽二丈,又引入漳河水,完全断绝了邺城内外的联系。城中人饿死大半。在238年司马懿与公孙渊的襄平之战中,司马懿军围死襄平城后,堆积土山,深挖地道,结合使用“盾牌、橹车、钩梯、冲车等”,日夜攻城,射箭与雷石密集如雨。公孙渊窘迫危急,粮食已尽,人与人相互杀食,死亡极多,部将投降。公孙渊父子率数百骑东南突围,被魏军追至梁水岸边斩杀。

  随着地道战的成熟使用,地道在战场上已有多种用途,如撤退、联络、伏击、反地道战等。据《三国志》记载,公元198年,曹操被张绣和刘表联军围在安众(现河南省邓县东北),曹军“乃夜凿险为地道,悉为辎重”。这是曹军将地道用于撤退方面。219年,关羽将曹仁围在樊城,前来援救曹仁的徐晃,则挖地道穿过关羽的营寨同曹仁取得联系,这是将地道用于通信联络方面。258年,邓艾在祁峪口挖好地道,等蜀将姜维的部队在这里宿营之后,突然向其发起攻击,结果蜀军大败,这是将地道用在伏击作战方面。随着地道的广泛运用和发展,反地道战也开始出现。如《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在官渡之战中,袁绍“为地道攻(曹)操,操辄于内为长堑以拒之”。意思是,袁绍挖地道进攻曹操,曹军在营内挖了一道长长的深沟,以抵御袁军从地下来攻。228年诸葛亮与郝昭在陈仓也进行了一场地道战与反地道战:12月诸葛亮率大军包围陈仓,然办法使尽仍攻城不下。最后诸葛亮又挖地道,企图从地道攻入城里,郝昭却在城内挖横向地道进行拦截。双方利用地道昼夜攻守,相持20多天。

  唐代“安史之乱”时的

  一次地道战

  唐明皇李隆基,使唐朝达到了极盛时期。然而,“汉皇重色思倾国”,自从李隆基宠幸杨贵妃以后,“从此君王不早朝”,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弄得濒临绝境,引出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以致唐明皇不得不南下逃往四川,在途中,因“六军不发无奈何”,身为君王的李隆基被迫在陕西马嵬坡赐死杨贵妃,落得个“此恨绵绵无绝期”。

  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震惊了朝野,也暴露了朝廷的腐朽无能。当时,幸赖李光弼、郭子仪等一班旧臣老将鼎力平叛,才挽救了大唐江山。这段历史,虽然许多人都知道,但李光弼利用地道作战,克敌制胜,却鲜为人知。

  那是在史思明围攻太原时,守将李光弼军令严整、防备森严。他招募了安边军3名军工,这3人善于挖地道。李光弼让这3人指导守军从城里挖了一条地道通向城外,利用地道来破坏敌军攻城。一天,一个叛军正在城下叫战,并谩骂、讥笑城上的官兵,不防李光弼派人从地道中拽着他的脚拉了进去,拖到城上杀了示众。叛军不知有地道,迷信地认为是神佛所为,还相互警告:“小心,地下有地藏菩萨!”从此,叛军走路都小心翼翼。叛军用云梯、冲棚、土山攻城,李光弼就用地道对付敌人。李光弼还派人假装和叛军讲和,一方面派裨将率领数千人出城假投降,把叛军注意力吸引过来;另一方面派人把地道一直挖到叛军营里的地下,并掏空,先用木头支撑伪装,待到时机成熟,突然使敌军来个“营里地陷”。正当叛军惊慌失措之际,官军乘机杀出,与假降部队配合,内外夹击,杀、伤、俘叛军万人。李光弼取得了利用地道奇袭作战的重大胜利。

  宋朝以后的地道战

  地道战的另一种形式是由民间的地窖演变而来。利用地窖御敌,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从宋代庄季裕《鸡肋编》里始有记载:陕西民众“就田中作窖,开地如井口,深三四尺,下里蓄谷多寡,周围展之……,盛谷多至数千石”。这时地窖主要用以储藏粮食,以防盗匪兵患。窖上面掩土种上庄稼,但有窖处“叩地有声,雪易消释”,又往往被来犯者发掘。到了明代,地窖有了新的发展,不但挖得很深,藏粮又藏人,而且连通成地道。据明代王士性《广志绎》记载:北方游牧民族来犯,当地百姓藏于窖中。来犯者不知深浅底细,不敢贸然入窖,只好用柴草燃烟熏呛。但百姓自有高招,窖内挖有许多分洞,烟从主洞入分洞出,或这边进那边出,于人无害。他们还协作,使洞洞相连,地道纵横交错,连绵数里,来犯者更不敢轻举妄动。这大概是比较早的专门用于防御的地道战。

  抗日战争,我国华北平原军民,运用地道战巧妙地打击敌人,使日寇闻风丧胆,防不胜防,后推广其他地区也有使用。这一古老的作战方法,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得到更大的发展与创造,发挥了打击敌人的奇效,并永远载入史册。

  摘自《文史天地》2012年第12

  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目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职场方圆
   第A27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A28版:新智
   第A29版:新民环球
   第A30版: 新民环球/聚焦
   第A31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2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现代家居
   第B10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1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12版:现代家居/设计交流
   第B13版:现代家居/材质锦囊
   第B14版:家装之窗
   第B15版:市场之窗
   第B16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C01版:新尚
   第C02版:城市品质
   第C03版:新尚假日
   第C04版:新尚专访
   第C05版:男士部落
   第C06版:秀场故事
   第C07版:美容扮靓
   第C08版:创意单品
我国历史上的地道战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B08我国历史上的地道战 2013-01-11 2 2013年01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