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渗透
“我连睡着后也会用到手机。”在华盛顿大学攻读硕士的索洛韦说。每天夜里,索洛韦都会打开智能手机里一个名叫“睡眠周期”的应用程序后再入睡。这个应用能监控她的睡眠规律,在早上选定的30分钟时间段内唤醒她。
起床后,索洛韦通常先用手机应用查看天气,上“脸谱”,收邮件。出门后,她戴上耳机,用手机上网搜索流行音乐边听边走。到校后,手机会在重要课程或约会前10分钟震动提醒。
索洛韦的手机里装有100多个应用程序。她用“美国银行”手机客户端转账,用“OneBusAway”查看公交车运行时间和间隔,玩“宝石迷阵”打发时间,在“ZiPList”上记录购物清单,通过“WhatsAPP”和好友发信息,熟练运用18款图片工具编辑和处理照片。
索洛韦说,她其实更偏爱用电脑,因为无论是看网页还是打字,用手机的舒适程度远不如用电脑。但智能手机凭借其丰富的应用程序,已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她生活各个角落。
和索洛韦一样,数百万美国人的生活因为智能手机出现而改变。他们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购物、游戏、阅读、约会、学习、拍照、寻路。当生活中出现某种需求时,找到“专门为此开发的应用程序”往往令他们如获至宝。
“僵尸”令你爱运动
2008年初,苹果公司推出“应用商店”(APPStore),供全球程序开发商展示和出售其开发的应用程序。随后,谷歌公司也凭借安卓系统进军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市场。数据显示,仅苹果“应用商店”迄今推出的移动应用程序就已超过100万个,总下载数超400亿次。
正因为有了五花八门的应用程序,消费者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智能手机。《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近期一项民调显示,46%的受访者承认每天使用手机应用程序的频率远高于用手机打电话。
“应用程序体现出技术以人为本的一面。”创新技术领域专家斯坦伯格说。他认为,个人电脑程序更多是为商务而设计,而智能手机应用的设计则是为办公室之外的生活。
这种观点得到沃希托浸会大学新生阿布隆认可。阿布隆一向不喜欢跑步健身,认为这项运动单调乏味。一款名为“僵尸快跑”的手机应用改变了他的态度。“僵尸快跑”是一款把运动变成冒险游戏的应用。它通过手机音乐播放器下达“任务指令”。例如,在附近发现某种虚拟防御装备,拿去送给其他幸存者。而为了拿到装备,阿布隆必须加速快跑,突破“僵尸”的围追堵截。阿布隆如今每周在“僵尸”追赶下跑步两次,每次2到3英里。
“僵尸快跑”的市场反响相当不错,下载购买人次已突破25万。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认为它有助于鼓励健康的生活习惯,特请开发团队再设计一款非僵尸主题的新版程序,定于今年春天上市推广。
“智能世界”的一代
一项调查显示,美国人接受和适应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速度之快,比20世纪80年代适应个人电脑的速度快十倍,比90年代接受互联网快两倍,比本世纪初接受社交网络快三倍。
贝克特·内桑森刚两岁,已经是玩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高手。他的父亲迈克尔想知道,贝克特长大后将面对一个怎样的“智能世界”。贝克特6个月大时,就开始听平板电脑里的有声读物,9个月时已经知道如何用手指滑屏解锁智能手机。1岁后,他意识到手机可以照相,每次父母拿起手机,他就习惯性摆好姿势。1岁半时,他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里的视频聊天功能与爷爷奶奶“见面”,结束时亲吻屏幕与他们道别。
在马塞诸塞州伍斯特县,班克罗夫特学校要求该校6年级到12年级学生每人带一台平板电脑上课,目的是辅助教学。学校负责平板电脑教学项目的主管海因里彻说,过去大约1年半时间里,学生用平板电脑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如在生物课上解剖青蛙,在西班牙语课上阅读西文电子书,在英语作文课上传阅各自的作业。海因里彻说,借助平板电脑,学校得以改善教学质量,学生能自己观察、触摸,或动手创造。此外还有助于降低教科书成本,减少纸张浪费,减轻学生书包负担。
目前全美超过600个校区要求所有在校生把平板电脑作为必备的学习工具,其中包括得克萨斯、犹他、伊利诺伊等五个州的公立学校。
张代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