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张国焘不予理会
陈昌浩说,旷军长,你这不是长敌人志气、灭自己的威风么?红军应该是一支钢铁军队,什么艰难险阻都不在话下,照你这样瞻前顾后的,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再说,国焘同志是代表党中央到这里来工作的,我们都要竭尽全力支持他,而不能遇事这样推三阻四。
沈泽民也支持张国焘,他完全相信这个计划是经过了认真考虑,而不是一时的随心所欲。他说,革命,是干出来的,畏首畏尾可不行。不就是出潜太、占安庆,继而才威逼南京么?当年的太平军,不就打到南京去了嘛?不要小看了红四军。
旷继勋说,太平军是后来成了气候才攻打南京的,我丝毫也不怀疑将来我们会有那么一天,可是现在……为时还早。
好了,张国焘不耐烦地一摆手,决定了这件事情。曾中生还想说话,张国焘却傲慢地表示:我是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军委主席,这件事,由我个人对中央负责。
曾中生生气地顶撞张国焘,他说,事情重大,关系到军队的前途,关系到鄂豫皖苏区的安危,这个责,你负得起吗?我看你这完全是不负责任!
张国焘不予理会。第二天,旷继勋就被免去了职务,徐向前接替了红四军军长。
旷继勋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贫寒,为有口饭吃,投奔旧军营,入伍当兵,因智勇过人,几年工夫,就升任营长、团长。但他看不惯旧军营里的腐败和上级欺压下级的作风,在他任团长期间,接触到了共产党,如梦初醒,感到这才是他所要追随的理想,于是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又被提升为旅长,并拥有少将军衔。他所处的是军阀拥兵自雄的年代,一个旅长完全具备裂土自封、称霸一方的能力,继而借此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可旷继勋却反其道而行之,于1929年率全旅4000多官兵起义,成为“四川红军第一路”总指挥。可惜那次起义最终没有成功,但旷继勋追随党的决心不变,1930年被派到鄂豫皖,和曾中生、许继慎、徐向前一起,创建了鄂豫皖苏区。而张国焘却刚愎自用,他认为他就是主义,他就是真理。
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曾中生和徐向前只有率红十、十一、十二师主力五个兵团出发了,并一举攻下了英山。按计划,下一步便是越潜(山)太(湖),进军安庆。
英山城内,曾中生和徐向前展开地图,这两个同样都是出自黄埔军校的人,想再一次以他们独有的军事眼光,仔细研究一下攻打安庆这个计划实施的可行性。
英山,距安庆400多里地,中间全是白区,敌人布防两个多旅,一旦接上火,即使敌人不再增兵,对付起来都相当艰难。何况,敌人不可能孤军支撑。而红四军长途跋涉,毫无后方依托,再留下一个团守英山,实际出征的就不足五个兵团,任你再怎么英勇顽强,经得起磨砺,待一路打到安庆,还能剩下多大力量发得起足以震动南京的大反攻?
徐向前和曾中生面面相觑。一想到红四军进军安庆将会遭受到的惨重损失,曾中生抑制不住热血沸腾起来。他不是要和张国焘过不去,可红军的损失,就是党的损失,工农的损失,革命的损失。红军是鄂豫皖苏区得以存在壮大的保障,军长旷继勋已经为此被撤去了职务,付出了代价,他曾中生面对难题,又将如何处置?这一夜,曾中生彻夜无眠。
他是红四军政委,作为指挥员,他有指挥作战权。而同时,他更有责任保存军队实力,不去作无谓的冒险。过去,他不了解张国焘,但通过短短的接触,他发现要想说服张国焘,简直不可能,那么现在,该怎么办呢?然而,从英山指向蕲春、黄梅和广济,路途相对要短,只有240里地,最为有利的是,这一带基本都是老区,群众基础好,敌人的把守相对空虚,占住了天时、地利、人和。在这条线上,红军一样可以尽可能地把动静闹大,敌人不可能置之不理,必回师以对,那样的话,也在一定意义上援助了中央苏区。
曾中生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南下蕲、黄、广比出潜太占安庆有更多的优势,于是他干脆把心一横,以保实力为上。第二天,曾中生又征求了徐向前的意见,徐向前的态度是明朗而积极的,为什么放着生路不走,偏偏要去走死路?这也促使曾中生果断地下了决心:兵发蕲、黄、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