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窄人挤 竹竿擎灯
我国各地现有十多种形态不一的传统手狮舞,目前惟有马桥手狮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组组长张乃清说,早在清代初期,马桥地区及周边乡镇就已盛行狮子灯。
逢元宵节举行提灯会,人们爱提灯行街,争相献艺。而当年的老镇街道狭窄,观者拥挤,提灯人往往要用竹竿高高擎起自己的狮子灯,才能让大家看清。尤其是经过大户人家门口,要摆开场子,尽情展示狮子灯。就在这有意无意的玩耍中,擎灯之举渐渐演变出一系列手擎狮子的舞蹈动作。手狮舞就此诞生了。
因为旧时乡镇的街道都很狭窄,加上两旁的屋檐低矮,舞动狮子灯时,容易发生碰撞,以致灯毁人伤。于是舞者因地制宜,形成以“矮蹲步”为基础的横移、直进、三进三退等行进步伐,以及“贴身绕狮”等独特的表演套路。
四支队伍 各具风采
马桥手狮舞将灯彩、杂技、武术与民俗糅合在一起,深受当地群众喜爱。马桥镇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金燕介绍,马桥有4支手狮舞队伍。一支专业的手狮舞表演队,适合在舞台上表演;一支业余的手狮舞队伍,成员全部是马桥的城管队员,这支队伍讲究的是传承,原汁原味保持传统手狮舞的表演方式;一支学生队伍,由马桥强恕学校的学生组成。有意思的是,体育老师教的学生偏重于武术,音乐老师教的学生偏重于舞蹈;还有一支是社区老伯伯老妈妈队伍。马桥当地专门编了“手狮舞操”,动作舒缓,适合老年人健身。
八旬艺人 愿传手艺
83岁的孙炳祥老人是手狮舞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老人告诉记者,他13岁跟着大表哥学得扎手狮的手艺。马桥手狮舞的狮子造型讲究“狮子大开口,凹面冲额角,双肢抱绣球,摇头甩尾巴”。扎狮子头时,先要在手柄上测算好位置,再用竹篾扎骨架。骨架扎好后,用上过浆的白纱布蒙在骨架上,等纱布干透,给狮子“化妆”,用彩纸剪贴出狮面轮廓。狮子的红舌用硬纸板制作。耳朵骨架用一根细铁丝插在狮头两侧的竹筒里,舞动时,耳朵可前后摆动。头部还要安上各种装饰物。孙炳祥老人说,一个手狮没七八天完不成。
现在老人的两个女儿给他打下手。除他这家外,没听说镇上还有哪家会做手狮了。老人收了马桥强恕学校的美术老师做徒弟。美术老师学了后,教给学生。现在学生能扎简单的兔子灯了。孙炳祥说,只要大家喜欢,我就扎;只要年轻人肯学,我就教。
本报记者 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