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家有一张珍贵的军用流通券,从父亲手中传给我,至今六十余年了。
这张军用流通券长13厘米,宽7.5厘米;正面图案长11.6厘米,宽5.6厘米。正面有一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军用流通券》17个繁体字,正中的图案中,有“一百元”3个空心的繁体字,表明该券的面值是100元。在面值的两旁,有两个图案,右边是炮兵阵地,左边的版画比较模糊,像是部队在行进中野餐的情景。流通卷四周有花边,底边上有“1948”4个空心字。流通券的背面,有一个花边框,长10.4厘米,宽5.5厘米,框内从右至左的内容是: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司令部佈告》(本军奉命解放华东军行所至军民交易一律使用本军军用流通券兹规定是:
一、流通券面额每拾元值稻米一市斤
二、本军将来决照券面规定官价全部收回此券
三、本军在可能时当随地兑换此券
仰军民人等一体遵照毋违此佈
司令员 陈 毅
副司令员 粟 裕
政治委员 饒漱石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三月 日)
提起这枚流通券的来历,还有一段生动的故事。1949年5月,大地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上海人民盼呀盼,终于盼到一个最美好的春天。
五月中旬的一天,黎明,母亲轻轻地把我们一一叫醒:“快起来!快起来!解放军来了,护塘公路好多好多。”我们一听,个个都惊喜万分,迅速从床上爬起来,站在门口从门缝里往外看。一幅“车粼粼,马啸啸,行人弓箭各在腰”的真实图景映入眼前。
这是一支从未见过的队伍,由南向北,向川沙方向急速前进。人头上、马背上都插满了青翠的树枝(伪装用),那严肃、紧张、快速、浩荡的队伍的行进,一直延续到下午五点多钟。这时,一阵军号忽然响起,队伍立即向护塘公路两边疏散,开始就地煮饭。不一会儿,家家户户门口,聚满了汗流浃背的战士。有的拿了水桶帮乡亲们从河里提水,有的给房东打扫卫生,有的给军马饮水喂料。炊事班的同志忙于向各班收集米袋子中的大米,倒在一起煮饭。我见他们没有炒什么菜,只煮了一锅黄豆,不过他们吃得很香。
连部就设在我们家里,母亲见几个“当官的”和大家一样,也没有什么菜吃,就急忙到客堂里端了一坛面酱,削了些莴笋、黄瓜加上姜片,凉拌后,送给他们当菜吃。一位大家都称他为“指导员”的同志一边表示感谢,一边让司务长给各班送去一碗,大家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
不一会儿,军号又响起,部队收拾好行装,准备继续出发。临行前,司务长向我父亲付面酱和菜钱,我父亲非常恳切地说:“你们打仗这么辛苦,没有菜吃,这么一点面酱,怎么能收你们钱!”两人相持许久,父亲坚决不收。司务长说:“老乡,对你们的支持和关心,我们已经很感激了,钱一定要收下。”我父亲无奈,沉默了一会,佯装收下,但趁司务长不注意,悄悄地把钱又塞进了他的挎包内。
第二天一早,父亲一开门,突然掉下一个东西——一张纸条里包着这张“军用流通券”。纸条上写着:老乡,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面酱钱请查收,谢谢!
据说,天黑以后,司务长发现了挎包里的钱,于是急匆匆从前方的宿营地骑马赶过来,将钱塞进我家的门缝里。我爸拿了钱和纸条,面对宅上的长辈和邻居们说:“解放军,爱人民,真正是人民的子弟兵。上海马上就解放了,我们有希望了!”
这张军用流通券,生动地印证了我军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也充分反映了我军纪律严明,艰苦奋斗的本色。
1951年,父亲亲自送我到南汇参军,随即我随中国人民自愿军入朝参战,保家卫国。从此在部队一干就是几十年,一直到退休。有时候,我会把这张精心保存的军用流通卷拿出来仔细观摩,它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承载着我们全家对人民军队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