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读者或读龄长,或年龄大,符合其中之一者便可称之为老读者。我则两者俱全,故自称为老读者。我现在正在面临着新的语种了,什么语种?网络语系也。
前几年刚开始某些老读者瞧见报刊上出现“美眉”这个名称都不懂,便大家坐定下来研究,我说看这意思好像是指美人。“那么,譬如说中国古代四大美人,可以说成是四大美眉?岂非大倒胃口?”“是啊,语言还有个不可替代性。”“还有个美感问题。”
“美眉”终因大众的认可性太差,一阵风刮过后,报刊上似已销声匿迹了,但随之而起的却是其他的更多的、网络语言的出现。譬如:“吐槽”“围脖”“屌丝”“秒杀”……等等。这下我这个老读者只能两只眼睛“地牌”式了。一个“美眉”刚应付过来了,现在我得应付这么多的网络语言,又查不到字典的。真难为煞我这个耄耋老太了!我想这个现象是对我们这些老读者极大的不公平和不敬。这好比几个人在一起谈话,忽然其中有人开始用暗语让其中几人听得懂,而大多人则听不懂一样的无礼貌。
如果几个人喜爱用某种语言,那也不妨,尽管可以在你们这个范围内通行便了。这是你的自由。可,现在的问题在于公共媒体是大众阅读的读物,却在用只有少数人才懂的、未经大众认可的网络语言。这是否应该慎而又慎?
这里先讲这个“围脖”一词,若认为这仅仅是围在脖子上的领套,则大错而特错了。先得觅它的谐音——“微博”,然后再弄懂微博是什么。这就是说得先转弯、再弯转——等我将弄明白时,早已在转弯角落里厥倒矣!看来老了以后,连读报都没够格了,呜呼,只能淘汰了!
若是评价说我们一直在用的语言词不达意、或不够美,理应换网络语言,这可就应像科学论文一样,你若想取而代之,那就先得指出原先语言的不足和它的不够美处,先得否定了前者,再以更能表达意思的、然后再取得公众的一致认可,最后才能替代原来的语言。
再来评议“吃货”一词。一读就能瞧出将人比作货是骂人。已是大不妥和不文明,如果用以中性词,不如用个“老饕”一词妥当。我在设想,如果陆文夫的《美食家》这标题换上了《吃货》,那给读者的是什么味道?
中华民族流传下的语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它有它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我常与老文友们谈起公众媒体上的网络语言问题。所听到的大致看法是,既谓公共媒体,首先要让大家能读懂,它是大家遣词造句的典范,当然该有个标准化问题。如果让网络语言充满我们的报刊和电视屏幕,这是否是在赞同和引领我们的语言走上这条任何人都可以杜撰的路上去?这不仅破坏了我们语言的统一性和完美性,且,这对青少年语言的误导会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这恐怕不仅仅是赶赶时髦、乃至让老读者们读不懂的小问题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