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刚出版厚重大作《曾敏之评传》的陆士清先生又出新书了,这真是一个长者“不老的声音”!熟悉和了解陆先生的朋友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年届80高龄的他一点也不像这个年纪的长者:他精力旺盛、体力充沛、思路清晰,和青年学者不相上下;他待人和蔼善良、热情豪爽,尤其是对青年学者平易近人、厚爱有加;他对文学研究一往情深、无怨无悔、愈老弥坚。
陆先生自1980年以来,30多年辛勤耕耘,为台港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开创、发展、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且不论他早先独著或主编的多种有影响的专著和编著,更难能可贵的是,已经高龄的他居然笔耕不辍,写出了学术价值、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颇高的《曾敏之评传》,在海内外收获佳评连连;而时隔才一年,他又整理出版了自己从事研究30多年的论文精粹,里面还收录了27篇陆先生没有结集过的重要论文,甚至还有没发表过的极有价值的论文。可以说,这又是一本令同行深受启发的论著。
本书共四编42篇论文,包括史论编10篇和三编作家作品论32篇,内容涉及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作家作品、杂志专栏、文学思潮运动、理论建设和思考等多方面问题。其总体特点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史料翔实,论从史出。在书中,既有对台湾文学、泰华文学的总体考察,又有对赖和、杨逵、白先勇、陈映真、梦莉等华文文坛重要的作家作品的个体研究;既有对世界华文文学双重传统和台湾小说史研究存在问题等的理论思考,又有对《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桑青与桃红》、《周恩来访问记》、《明月无声》等小说、散文、诗歌等名著佳作的细致剖析。每一篇论文都是在丰富的原始史料的基础上立论,正如陆先生自己所说:“任何事物都是先有事实,再有概念、推论、演绎的。”(《探索文学星空·后记》)这种治学方法对我们年轻学者来说依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通读陆先生的42篇论文,我们不仅可以跟随先生一起探索文学星空,寻找美的旅迹,还可以了解先生30多年来如何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开拓与发展呕心沥血的心路历程。复旦大学是上海联结台港与海外华文作家的重要阵地,他们的“台港文化研究所”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方面贡献甚大,这离不开创始人之一的陆士清先生的努力和引导。早在1980年代初,陆先生就开始了台湾文学研究,并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实践,这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大陆实属首创。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先生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2002)和“世界华文文学联会”(2006)的筹备与成立献计献策、忙碌奔波的身影,但陆先生从不居功自傲,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奉献自己对文学研究的热情。去年上半年八十高龄的陆先生还在复旦大学成功协助策划筹办了“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我们深深地为陆先生的这种“文学情结”所感动,他在“这个毫无功利可言的文学研究”(《探索文学星空·后记》)领域为我们后辈树立了前行的榜样。
“春蚕吐丝,为的是化蛹成蝶;翰墨飘香,耕耘绿野一片。”(《题记》)在我看来,陆先生自己就是如此身体力行的!我们期待发出这个“不老的声音”的老学者学术之路常青,为文学研究奉献更多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