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专家聚焦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专家聚焦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2013年03月2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专家聚焦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中国快车如何换挡前行
宋宁华 张龙
■中央党校前副校长郑必坚
■巴西里约热内卢国立大学客座教授桑托斯
■埃及前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努曼·贾拉尔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教授格拉茨
  13亿人口创造了一个个高速发展奇迹,“中国模式”正吸引着世界的眼光。昨天今天,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召开。

  本次论坛主题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与前景”,共设立3场圆桌会议和8个分会场,240多名国际中国学研究的重量级专家汇聚一堂,畅谈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如何在发展“硬实力”的同时提升“软实力”。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交融中,凝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共识。

  大国发展  关键词全球化  文化软实力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未来十年,中国应该如何根据中国国情,进一步发展,走出大国崛起之路?

  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古斯塔夫·格拉茨说:中国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现代化,最具挑战性的任务是在强势角色和弱势角色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他认为,中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新兴大国,这两种角色最终会将中国融合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虽然中国在经济改革之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11年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又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但是作为衡量经济成熟度的主要指标——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在全球处于较低水平。中国的发展模式仍面临许多挑战,包括中国的发展过多依靠出口与固定资产投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等。中国社会的稳定取决于国内问题的解决。

  同时,他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战略资源的稳定供应和安全的国际贸易路线。一旦这个方面受到威胁,中国整体的发展就会受到损害,最终对中国政权构成威胁。因此,中国需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与他国经济保持相互依存,担负起负责任的全球大国的使命,对全球治理作出有选择的贡献,并试图在全球秩序汇总融入自己的观点。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罗曼诺夫说:中国已经越来越意识到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价值观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打造文化软实力的道路上仍将面对诸多阻碍和困难。在广泛借鉴他国经验的同时,不应照搬西方国家的战略,而应更多地在独特的中国文化中寻找植根点。

  罗曼诺夫的观点和卢森堡CEC咨询公司魏柳南的观点不谋而合。“美国软实力的最大特点是其文化的通俗性,哪个国家没有好莱坞的电影、美国的牛仔裤?”当今世界已走向多极化的格局,随着新兴国家的不断崛起,通过意识形态来评判一个国家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因此,国家软实力的打造在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就变得尤为重要。未来十年,软实力的打造将会是中国在发展道路上所不得不面对的最大问题和挑战。

  【点评】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中国未来发展的一大优势在于拥有制度释放的空间。不断推进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道路成功的秘诀所在。中国的发展有其独特性,未来应在国际舞台上更多更广泛地寻求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经济增长  关键词可持续  创新转型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方面,与会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国要融入全球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依靠人口红利和成本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何“华丽转身”,再续辉煌?

  巴西里约热内卢国立大学客座教授多斯·桑托斯认为,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等,证明当代资本主义将迈入后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阶段,从而开启一个全新的文明、多元、平等的世界体系。

  美国创新领导力中心主席约翰·瑞恩说:产业革命新时期,创新领导力对于个人领导者和整体组织机构而言无比重要。事实证明,创新领导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提高的。

  同时,鼓励创新是企业和组织机构的当务之急,也是走向经济转型的主题之一。作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培育一种创新型企业文化非常重要,通过合作更有助于提高其创新能力。创新领导力除了包括团队与合作、转变管理方式、沟通、学习弹性及战略决策这五项基本技能外,还包括组织网络分析、领导力教育的民主化、对下一代非盈利领导者的投资及领导力培训的度量等。

  尽管由于工作原因无法到会,曾创立“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仍将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观点和与会者分享。他认为,如果说美国是20世纪世界经济的楷模,中国则最有可能在21世纪担当这一角色。他还为大家勾画了一幅美好的未来场景:“在可预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后,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中国人将可以在家中、办公室和工厂里生产自己的可再生能源,并通过‘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电力的共享,正如我们现在创造并实现信息的在线共享一样。”

  但他指出,要实现这一美好愿景的关键,是中国需要对未来的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决定。中国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和天然气资源,这使中国倾向于依赖日渐式微的传统能源。是身陷于日薄西山的依赖传统能源技术,还是积极投身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科技,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和资源?如果选择后者,那么中国极有可能成为亚洲的龙头,推动整个亚洲实现向后碳社会的转型。

  【点评】

  上海社科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刘杰国际上对于中国的发展存在较大争议分歧,主要分为西方中心主义、道德纯粹主义、民粹主义几种观点。如果因为发展中存在环境、生态、社会等问题,就否认过去3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则难免偏颇。中国应该在吸取其他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  关键词城市化  绿色经济

  PM2.5、雾霾……这些牵动中国乃至世界的字眼,让人们不得不正视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衍生品”。如何保护地球共同的家园,国际专家们纷纷“支招”,探索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道路。

  加拿大Common Current咨询公司创办者与主席沃伦·卡兰兹指出,全球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很快,对人口资源和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城市化就是全球的未来,为全球GDP的贡献率在2008年时达到了80%。中国在建立低碳和环保城市时的指数并不一致,尚处于初创期。通过对城市研究和对指数的比较,卡兰兹发现目前“生态城市”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去对比。他还分享了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合作的研究中国低碳生态城市指数的成果,认为中国应结合全世界的经验,建立自己的可靠的、可衡量的指标。

  世界观察研究所主席罗伯特·恩格尔曼认为,中国在清洁能源投资以及清洁产品制造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离不开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但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清洁模式主要集中在终端产品而非整个发展进程,导致随着清洁投资增长和再生能源领域的繁荣,带来了环境和污染事故增多,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为此,他建议,中国不妨借鉴加勒比海和拉美发展中国家经验,根据世界观察机构提出的“可持续能源路线图”,将清洁能源与整个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分析相结合,让各级政府有效规划绿色能源发展,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点评】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绿色经济对于中国未来10到30年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绿色转型需要走物质规模与空间有节制的城市发展模式。注重发展城市集群,不能采取“撒胡椒面”式分散的城市布局,而是要发展多个有规模的城市集群,让大中小城市形成功能互补的城市地区。注重城市的功能集成,不像原来的工业经济时代,城市被要求分功能地发展,这样就导致了“摊大饼”式的城市蔓延。具有生态优势的城市可以通过提供生态服务增加经济收入,提供就业机会。

  本报记者  宋宁华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张龙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特别报道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读者之声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特稿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人才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动漫
中国快车如何换挡前行
黄浦江畔共话“中国梦”
新民晚报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特别报道A04中国快车如何换挡前行 2013-03-24 2 2013年03月2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