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小传统墓,也是节地葬
针对公墓的墓穴占地面积,《上海市公墓管理办法》设置了明确上限。第16条规定,公墓经营者出售的单穴墓用地不得超过1.5平方米,双穴墓用地不超3平方米。
通过立法为大墓套上“紧箍咒”,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节约土地。不过,管理办法出台后10年内,节地效果并不明显。因为许多公墓充分利用政策,3平方米的双穴墓比比皆是。面积做足,经常成为一些公墓经营者炫耀的资本,以及招揽客户的砝码。
到2006年,本市殡葬用地日益趋紧,民政部门着手在少数公墓试点建小型墓,即占地面积小于1平方米的墓穴,近年来已陆续推广到全市所有44家公墓。上海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和市殡葬行业协会曾联合发起“小型墓设计大赛”,许多参赛作品一改呆滞、单一的传统墓型,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推广首年,小型墓数量占上海传统墓葬的10%;比例逐年提高,到2010年已达一半;现在,大约80%的传统墓穴都是小型墓。”王宏阶认为,把传统墓做小,也是一种节地葬。“法规要求双穴墓不超过3平方米,如能缩小到1平方米,等于节约了2/3的土地。”
节地生态葬,表述不准确
还有一个数字,也是80%——在全市各种墓葬形式中,传统骨灰墓葬约占八成,比例最高。剩余20%属于非传统形式,王宏阶将其中的19%定义为“多元化节地葬”,包括壁葬、树葬、鲜花葬、草坪葬等个性葬式。它们拥有更实惠的价格,提供更温暖的氛围,占用更小的土地面积。最后的约1%,是生态葬,现有两种形式:一是海葬,二是可降解骨灰坛深埋。
这就构成了上海目前的葬式结构80:19:1。
“部分多元化节地葬式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出现,起初不是为节地,而是为丰富殡葬形式,满足多种需求。”王宏阶坦言,事实上达到了节约土地资源的效果。
比如有些公墓推出的鲜花葬,在1米见方的花坛内,可放至少30具遗体的骨灰,单位占地面积仅0.03平方米。其他节地葬式也类似,无需墓碑,刻字从简,贴近自然,是沪上不少墓园宣传推广的重点。
或许是园方刻意,或许被媒体误读,“节地生态葬”这个词汇在宣传过程中频繁出现。“前两个字表述没错,但后三个字的说法并不准确。”王宏阶解释道,生态葬的标准很高,要求逝者能彻底回归自然,确保殡葬完全不占地,土地可循环使用。“这些多元化节地葬,一般都保留骨灰盒,占地虽小,毕竟还是占用了一部分。”
降解骨灰坛,完全不占地
在上海的葬式结构中,1%看似不起眼,却是王宏阶最重视的。“生态葬能彻底解放土地,并从根本上解决殡葬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
海葬不占地,显而易见。可降解骨灰坛深埋,是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从表面上看,需要占地0.04平方米——骨灰放在坛中,入土深埋。但实际上,3至6个月后,骨灰坛可完全降解,10年后,土地又能循环使用。
王宏阶介绍,可降解骨灰坛引进自西班牙,技术比较成熟。降解后和泥土融为一体,不会污染环境;坛中骨灰属于无机物,无毒无害,混在土里也不会造成污染。
如今,生态葬已扩容至上海所有建公墓的9个区县,涉及全市约半数公墓,收费一般在千元以内。其中规模最大的“普爱苑”,在11家公墓都拥有一片专属区域。入葬者不单独立碑,姓名统一刻在石碑上,以便亲人祭奠;不设任何门槛,收费880元,远低于成本价,带有公益性质。所以这种葬式又被称为“公益生态葬”。
“其实钱不是主要问题,多数人不会因为便宜而轻易改变葬式,除非补贴特别优厚。”王宏阶补充说,“选择公益生态葬的市民,观念普遍较新,看重的不是价格,而是希望丧葬从简,支持生态循环理念。”
选哪种葬式才能入土为安?
80:19:1,是民政部2011年公布的调查数据。两年过去了,1%已翻番。上海去年死亡约11万人,其中海葬占1.5%左右,公益生态葬占0.5%。两者相加,达2%。
虽然海葬的数量约是公益生态葬的3倍,但王宏阶认为,后者的上升空间更大。
上海1991年3月19日首次举行海葬活动,至今有2.5万余份骨灰撒海,数量逐年递增。为鼓励市民积极参与,民政局去年提高了对海葬逝者家属的补贴,从400元涨到1000元,同时免收一户最多6名家属的车船费,相当于1000元。
公益生态葬2008年引进上海,去年底,“普爱苑”完成在9个区县的全覆盖。王宏阶透露,今年新添人数至少比去年翻倍。这种葬式便宜,但没有补贴。
海葬起步早、补贴高,前景为何不如生态公益葬?很大程度是因为海葬背离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
到底哪一种葬式能真正让逝者入土为安呢?
“基于可降解技术的生态公益葬才是正确答案,传统墓葬中的骨灰根本碰不到泥土。”王宏阶解释,骨灰装在袋中,再放入骨灰盒,另套一层防潮塑料箱,最后才封入石箱,“和土隔着好几层呢。”
占地再大,将来终变无主
《上海市公墓管理办法》规定,认购墓穴者应按期缴纳维护费。公益生态葬另一大好处,是一次性投入几百元,就能永远享受公墓的免费祭扫服务,无需再缴纳维护费。
王宏阶提醒说,其他葬式多多少少都要占地,离不开传统骨灰盒,免不了要缴维护费,公益生态葬则不用。
至于海葬,同样不涉及维护费,但没有明确祭扫地点,不如公益生态葬,可以找到刻有亲人名字的石碑,到深埋地附近祭扫。
许多人不在乎维护费,宁愿多花一大笔钱,也要为亲人买个像样的墓,立块厚实的碑。但多数人忽略了一个问题——你现在精心挑选的墓穴,能“活”多久?墓也分死活。定期有人祭扫,就“活着”;多年无人问津,就“死了”,成为无主墓。
根据地方法规,墓穴使用期限70年。但仔细想想,几个墓穴真能“活”到70岁?
按规定,连续3年不缴纳维护费的,经公墓经营者发函通知,仍未缴纳的,由公墓经营者在本市主要报纸上公告。自公告之日起3个月内仍未缴纳者,作无主墓处理。
“家族扫墓通常不超过三代。你去过曾祖父的墓吗?你孙子会年年为你爷爷扫墓吗?”王宏阶透露,沪上近年来已出现少量无主墓,“往后肯定越来越多。”
“与其以后被动遭移除,不如现在主动为亲人选择生态葬,早些入土为安,回归自然。”王宏阶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