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陆家嘴金融城内,发生了两件事。
其一,建设中的“上海中心”大厦,超过500米,刷新了上海高度。其二,新民晚报《陆家嘴金融城》周刊正式创刊,在辰山植物园的“兰之夜”上,上海金融界群贤毕至,堪称盛事。
这两件事,在某种程度上,有共通之处。《陆家嘴金融城》周刊和“上海中心”建设,都是陆家嘴金融城品牌的一部分。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既要“共建”,也必须“共享”。换句话说,陆家嘴一年74栋“亿元楼”当然不易,但在此背后,如何让老百姓实在感受、实际享受“金融城”发展的成果,似乎更为重要。如果说,“上海中心”代表高度,那么本报的《陆家嘴金融城》周刊,谋求的就是市民文化和金融文化的互动,要传递给老百姓的,是“金融城深度”。
可以拿来借鉴的,是伦敦金融城。这个大部分建筑只有四五层高的伦敦“城中城”,何以受到全世界的认同?除了语言和地域优势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它的品牌建设,它能够提炼出全世界认同的金融文化。
“陆家嘴”的品牌,如今已妇孺皆知。但“陆家嘴金融城”这个品牌,似乎还有很大的推广空间。谈到陆家嘴,至今仍有市民认为,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在媒体版面上,“白领午餐”和“环城巴士”的新闻,要大大多于对陆家嘴“筑巢引凤”的聚焦。007的电影中,陆家嘴璀璨光华,但与“金融”又有多大干系?不必讳言的是,在品牌建设方面,陆家嘴金融城还需迈开步子猛追。
品牌打造,要一脉相承。将近20年前,陆家嘴金融城草创初期,获赠一只可爱的小白羊,羊头上挂一金牌“金融领头羊”。巧的是,《陆家嘴金融城》周刊创刊号上,也有“金融羊的故事”。羊是英语young(年轻人)的谐音,又是沪语“烊”的谐音,可以理解为“领头羊”,还意指金融城内那些85后“小绵羊”。
希望“金融羊”会像“张江男”一样,成为流行语。更希望的是,“陆家嘴金融城”这个品牌,能在众多类似“金融羊”的子品牌的烘托下,不断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