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4月1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尽心呵护公众
对法治的信仰
王石川
  王石川

  “我还要上诉。”日前“上访妈妈”唐慧诉永州市劳教委案被一审驳回,走出法庭后,她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无独有偶,浙江杭州强奸冤案当事人张高平出狱后,表达了相似的心迹:我这十年吃尽了苦头,流干了眼泪,但是我的心没死。我始终坚信法律是公正的。 

  作为一位母亲,今天的唐慧无论对女儿的不幸经历多么痛心疾首,对自己受到的劳教处分多么不服,都没有采取有违法治的过激行动,而是选择依法诉讼去坚持自己的主张;作为一起冤案的受害者,张高平哪怕在囹圄之中也不自暴自弃,始终坚守着“正义虽然迟到但不会缺席”的信心。这份对法治的朴素信仰,令人为之动容。

  法治的根基在于公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伟力源于公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唐慧和张高平这些普通公民对法律的敬畏和坚持,正是我们建设法治中国最可贵的民意资源。

  没有信心,就没有信仰。让公民信仰法律,法律须给公民以信心。这就需要执法者公正对待公民的合法诉求,像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那样,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世界上从来没有抽象的法治。在这样的意义上,每一个判例,都是公众法治信仰的基石;而每一次失误,都可能导致信仰的崩塌。

  公众关注唐慧案,既是对一位母亲锥心之痛的同情和关切,更表达了对改革劳教制度的急切呼唤。事实上,推动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近年来不曾停步。在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表示,劳教制度改革方案正抓紧制定,年内有望出台。

  党的十八大重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进一步树立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让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成为立法者的不懈追求,让公正文明执法成为执法机关的共同意识,让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让法治不仅成为一种治国方略,更成为一种全民自觉的生活方式,则法治中国可期,公平正义长在。

  (原载今日人民日报,本报有删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专版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康复
   第B06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心理·实验
   第B08版:运动汇
   第B09版:运动汇/焦点赛事
   第B10版:风云人物 / 运动汇
   第B11版:运动汇/ 活力上海
   第B12版:体坛逸事/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观察·域外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凤凰古城,谁的城?
金融品牌
驾照直考权如何落实?
尽心呵护公众 对法治的信仰
“瓶水”相逢
微信收费问题讨论的意义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4尽心呵护公众
对法治的信仰
2013-04-15 2 2013年04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