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有一个夸张的书名:《2013年上海市中学生年度最佳作文选》。夸张是在“最佳”两个字。是否“最佳”,恐怕不是某人说了算。既答应为这本书作序,必须读一下书中文字。本来想浏览一下再说,如选在书中的作文不堪卒读,我仍可以拒绝作序。读了书稿中的部分作品,我起初那种烦躁竟然渐渐平息,心里涌起一种因阅读而产生的愉悦。我不得不承认,书中的不少作文,确实堪称佳作。
这些作文,为什么吸引我?它们有共同的特点:流畅的文字,丰富的想象,富有个性的思索,别出心裁的构思。但更打动我的,是文字中流淌的真挚情感。如《又到重阳》,写的是亲情,孙辈对去世的外公的怀念。通篇没有空泛的抒情和议论,有的是看似琐碎的细节,是作者和外公曾有过的平平常常的交流,尽管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惊天撼地的情感宣泄,但这篇作文感动了我。祖孙之情,虽然隔代,但如此亲近,如此无间,贯穿始终的茱萸和菊花,象征着外公的爱和挚情,也象征着人间美好的亲情和希冀。那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弥漫全文。亲人的离去,是哀痛的事,但美好的亲情,却也是生命的动力,作者在作文的结尾处这样写:“即使你不在,我也要快乐地生活,因为满屋子的你在看着我。”茱萸和菊花的清香,竟幻化成外公无所不在的关切目光。我所以被打动,并非作者的写作技巧,而是文字所表达的真挚情感。选文中还有不少表现亲情的作品,也都写得真实而挚切,让人感受到爱的温暖和力量。
很多少年朋友在谈到写作文时,都有相似的困惑,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经历太简单,社会经验太少,常常因找不到合适的素材而苦恼。其实,在社会中生活的每一个人,每天都可能发现世界的丰富,人世的缤纷,只要你做一个有心人,只要你善于观察,一定能在平凡和平淡的日常细节中发现美,品悟出人生的哲理。在这本书中,不少作者在他们的作文中展现了这样的才能。如《随想》,作者在坐地铁时,观察一个小男孩和他母亲在车上的交流,联想自己的童年往事,对孩子成长中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发出了诘问。此文写得生动有趣,虽然无法解答心中的疑难,但可以引人思索,让读者从中听到智慧的回声。再如《苏州》,是一篇记游的文字。本以为会写苏州的园林,写姑苏城古老的历史风物,作者却避开了这些人们熟悉的苏州意象,写了一些苏州的日常生活。读者看到的是简朴的旅店,晨练的老人,四合院里的居民,还有一些苏州的小吃,糖粥、海棠饼、桃酥。这些自然而细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观察生活和驾驭文字的能力,也写出了作者心目中与众不同的苏州。
在收入本书的优秀作文中,我还窥见了当代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如《每个人的英雄》,不长的篇幅,却含藏着丰富的思想,关于生命的起源,文明的发展,关于人生的价值,英雄的涵义,关于光明和黑暗,所有这些,在文中都有涉及,虽不可能深入论述,但行文中火光闪烁,亮人目瞳。相类似的感觉,还能在其他作文中发现,如《脚步声》、《寒立之花》、《“小”与“大”的学问》等,读这类作文,使我感觉欣慰,这是有思想有见解的文字,写出这样文字的基础和前提,应该是博览群书,应该是平时思考的积累。
读当代中学生的优秀作文,看到的是新一代的成长和进步。谢谢写这些作文的少年朋友们,给了我愉悦和欣慰。让我引用作文中的一句话作为这篇短序的结尾:世界的未来总是值得期待的。
《2013年上海市中学生年度最佳作文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