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荡漾,又到一年录取季的尾声。看着学哥学姐们脸上踌躇喜悦,抑或悲催沮丧的表情,我心痒痒的。我作为一个11年级的学生(高中),已经感受到明年即将到来的美式高考的重压和硝烟。哈,美国读高中轻松,只是个传说。
名校,从来都是被全世界家长和同学们膜拜的圣地;她就像智慧女神,是才智的象征,是刻苦的回报,是骄傲的资本,更是通向未来的桥梁。名校热,名校热,中国名校热,美国也名校热。不同种族和国家的文化千差万别,但是,对于名校的崇拜却出奇地一致。在经历去年5.8%的增长后,哈佛大学的助学金累计达到了一亿八千两百万美元,因此,吸引了有史以来最多的超过35000人申请——也因此创就了5.8%的录取率历史新低。
然而,无论你是金榜题名,还是名落孙山——名校,究竟意味着什么?你为什么愿意支付高达大约35万元人民币一学年,也就是四年140万元的学费去上名校?名校的“名”被商业化后,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名校的“校”。不妨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想上名校?你到底是为了“名”,还是为了“校”?
名校,你伤得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