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胡夕春教授在妍康沙龙活动现场指出,乳腺癌是一类分子水平上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这就能解释相同临床分期或病理类型的乳腺癌对同一方案治疗敏感性及预后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
临床上通常应用ER、PR、HER-2及Ki-67可将乳腺癌划分为4类分子亚型。其中HER2阳性型乳腺癌和三阴型(指ER、PR及HER-2皆阴性)乳腺癌预后较差。在所有乳腺癌患者中,约有20%-30%的患者是较为凶险的HER2阳性乳腺癌。此类患者易转移、易复发,对常规治疗不敏感,若不尽早明确HER2类型,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生存期仅为HER2阴性患者的一半。要判断HER2类型,最常见的检测方法就是免疫组化法(I-HC)。通常情况下,IHC检查“十十十”,患者就被确诊为HER2阳性;如果检查结果是“十”或0,则为HER2阴性。如果IHC结果为“十十”,则需由原位杂交法(ISH)检测来确诊。只有这样,才能把最适用于靶向治疗的人群筛选出来,以做进一步的针对性治疗。而三阴型乳腺癌治疗上则依靠化疗为主。
胡夕春教授从两个层面进一步介绍个体化治疗。其一,在理想状态,乳腺癌个体化治疗是指每个病人都有度身定做的治疗方案。但是实际上我们做的个体化是依靠循证医学证据对一群病情类似的病人制订治疗方案,所以只能称之为群体化。现在国外已经开始运用全基因组测序来达到个体化治疗,国内现在还不能实现。其二,根据每个病人自身的特殊情况,我们会制订不同的治疗方案,比如有些病人已届耄耋之年,有的患有糖尿病,有的心功能不全,还有的病人药物过敏,这些个体化状况都使医生在确定治疗方案时不能千人一面。总之,目前针对乳腺癌个体化治疗的理解与实践,一是根据肿瘤本身的类型,另一个则是结合患者的身体因素。凌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