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载有这么个故事:“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它常被称作禅宗第一公案,其意在说明佛法不必通过文字,也可以通过以心会心,从一人传到另一人。
但我觉得这故事另有深意。因为世尊为什么拈的是花,而不是,比如说,一片叶子,或者是,一根枝条,甚至是,一块瓦砾呢?世尊是不是在暗示,生命虽然短暂,却有其美丽与灿烂的瞬间呢?这种美的存在虽然短暂,但它毕竟存在过啊。
还有,世尊为什么是微笑,而不是颦蹙,乃至流泪呢?这难道不是因为他觉得正因为有这样的美,生命也自有其快乐,而不是只有悲苦与丑恶呢?
关于佛教,我们常常只听说它对生命的消极看法,比如被视作它的基本教义之一的苦谛,即人生充满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阴盛等众苦,但它其实也有对生命的积极看法。即便《阿弥陀经》中所写的极乐世界,也需要花的装饰:“极乐国土有七宝池……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花。”佛经里提到花的地方非常多,我这里只不过抄录其中一种里面提到花的一些字句。
(之二)
豆奶(这是我学生为小女起的绰号)问我植物为什么要开花。我说,“那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她说:“生物老师不是这样说的!”
我也知道生物老师肯定不是这样说的。生物老师和所有科学家都会说,植物开花是为了用艳丽的颜色和芬芳的气味,来吸引昆虫来采蜜或食用花粉,顺便也为它们传了粉,它们就可以结籽繁殖。
这是个完全实用主义的解释。跟花盘桓得久了,我就有了跟科学家和生物老师不同的看法。
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把植物的开花,理解为它是在让自己的生命,有一次灿烂的、美丽的迸发,仅此而已,没有其他呢?
我所种过的最大、最美的花,比如重瓣茶花、牡丹、芍药、月季、石榴、碧桃,都很少结籽结实,而且即便结籽结实,种子也不能用于繁殖,用于繁殖也会导致品种的衰退。它们长出的植株,很少再能开出同样硕大美丽的花来。
也许你会说,这些都是园艺品种,是人工培育出来的,和在自然界中的品种不同。但是,如果这些植物中本来不含有开出硕大美丽繁复但是不育的花朵的可能性,人类又怎么可能把它们培育成那样呢?
(之三)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阳台上我的一盆橙色复瓣扶桑正在开花。这株原本来自热带的植物只有三四十厘米高,却每天要开出五、六朵牡丹大小的复瓣大花,一朵花只开一天,第二天又开新的。这是对自身能量何等地挥霍!
但这样的挥霍只是为了美。它开过的花第二天就萎缩,第三、四天就枯干、掉落,根本没有任何实用的目的。
只有那些“低级”的花,也就是小花、单瓣花,开花才主要是为了结籽结实。而这样的花,通常都受到种花者的轻视。
对于种花,我是一个唯美主义者——我只爱那些为了开花而开花的花,而不爱那些开花只不过是个手段,目的是为了繁殖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