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亨利·福特和他的工程师们完善了汽车生产流水线,极大降低了汽车制造成本,让汽车从小众奢侈品变成大众消费品,引领汽车业实现一次跨越式突破。
如今,全球高速公路上驰骋着近10亿辆汽车,汽车业正面临另一场变革:如何实现汽车驾驶更安全,更低碳,更轻松?使用清洁能源或无人驾驶技术的汽车何时能驶入寻常人家?《经济学家》杂志近期撰文,从市场、技术、能源等方面描绘汽车业的发展之路。
市场“峰值”远未到来
1924年,福特公司推出一则广告,主题是“他的第一辆车”,鼓励美国父亲给进入青春期的儿子购买人生第一辆车。广告创意大获成功,不仅提升汽车销量,还影响美国人生活方式。不少男孩将学开车视为成长路上的必经一步。到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86%的18岁年轻人持有驾照。
时过境迁。近20年来,汽车开始被一些发达国家居民视为“危险、肮脏和吵闹”的产品,监管措施越来越严格。在日本、欧洲等成熟市场,汽车销售呈现停滞或下降趋势。一些老牌车商也在经济危机中遭遇破产重组。
美国2010年一项调查发现,美国18岁年轻人中有驾照者的比例降到61%。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出现类似趋势。
汽车制造商开始担忧,随着西方市场饱和,年轻消费群体对汽车的兴趣和需求降低,汽车会不会终有一日沦为无人问津的产品?全球市场对汽车的需求是否已到“峰值”,将停止增长,转而走下坡路?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担忧为时过早,汽车销售“峰值”还远未到来。首先,随着全球经济趋稳,汽车销售市场也显现复苏迹象。其次,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汽车市场进入空前繁荣期,将成为全球汽车业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剂。
雷诺-日产联盟的董事长卡洛斯·古森说,西方国家平均每2人就有一辆机动车,而中国为每20人一辆车,印度则是每40人一辆车,新兴市场的销售潜力巨大。
新能源车推广不易
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汽车制造商纷纷争抢新兴市场,投资修建工厂和生产线。阿利克斯合伙公司分析师斯特凡诺·阿韦尔萨说,目前全球已建汽车工厂的产能足以满足全球市场未来10年内的需求。
为避免产能过剩导致的竞争力下降,汽车制造商必须开发适应未来需求的新技术,其中关键之一,便是能降低碳排放的新能源车。
《经济学家》文章认为,整体而言,未来汽车必将更加绿色环保,更加节能低碳,因为这是大势所趋。
欧盟已出台最严格的汽车碳排放限制措施,定于2014年实施。根据“国际清洁运输委员会”的数据,美国、中国、日本和欧盟规定,到2020年汽车碳排放标准须从现阶段每公里139克降到95克,到2025年则有望进一步减至每公里70克。
汽车制造商深知必须重金投资低碳技术,顺应“减排”标准的要求。遗憾的是,以电池动力车为代表的新能源车目前表现不尽如人意。
纯电动车的最大“软肋”是续航能力有限,通常每150公里到200公里左右就必须充电一次,且电池蓄电力会随着充电次数增加而减弱。相比之下,传统的汽油或柴油动力车每加满油可行驶约1000公里。
因此,纯电动车推广不易。去年,日产推出新款纯电动车“聆风”(Leaf),在美国预定的销售目标为2万辆,但实际销量不到预期的一半。
另外,如果考虑到发电技术,把发电环节的碳排放计算在内,电动车其实并不一定环保。例如,在广泛应用核电的法国,电动车每公里碳排放仅8克,绝对环保;但在印度、中国等市场,电动车使用的电大多由烧煤的火电站生产,因此驾驶电动车每公里碳排量实质上超过120克,环保程度还比不上某些经过技术改良的高效燃油车。
鉴于此,不少制造商正开发超高效的燃油动力车,以及混合动力车——装有两个以上动力源的汽车,可在电池、燃油、液化气、生物燃料等驱动之间切换。但混合动力车技术尚不成熟,且造价高昂,更难推广。
业内专家拉里·尼茨认为,新能源车现阶段的最佳定位是“家庭的第二辆车”,用于接送孩子上下学等短途使用。它们的普及尚需时日。
专家预计,到2050年左右,全球新能源车的应用或将呈现“百花齐放,各取所长”格局:在核电应用广泛的国家,电动车将成为消费者首选;天然气储量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更多使用以液化天然气为驱动的车;而在诸如韩国、中国、德国等国,由于政府目前正实施氢气加气站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氢气动力车可能成为今后推广重点。
无人驾驶前景诱人
相比清洁能源技术的进步,汽车驾驶辅助技术的突破似乎来得更迅速,更耀眼。谷歌公司2010年推出无人驾驶汽车项目,致力于让汽车由计算机驾驶,在无人控制状态下自动、安全抵达目的地。去年,谷歌尝试让一名盲人坐在司机位置上,让无人驾驶车成功带他去买快餐和取干洗衣物。
谷歌公司创始人之一谢尔盖·布林预期,无人驾驶车将在5年内上市出售。
业内专家预测,在未来5到10年里,汽车自动化程度会越来越高。但这是否意味着汽车将很快实现完全不需要人操作?一些汽车制造商对此持保留态度。
德国大众汽车的技术研发主管于尔根·莱奥霍尔德认为,要实现完全无人驾驶,可能要再等50年,因为这期间总会出现计算机解决不了的问题,必须要由人接管车辆的控制权。雷诺-日产联盟董事长卡洛斯·古森则对无人驾驶技术充满信心:“我看不出有任何障碍。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到2020年左右,人们必将见证它(完全无人驾驶的汽车)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