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主义设计风开始劲吹以来,所谓英雄主义建筑已经走过100余年的历史,其功能化追求和理性主义的张扬为世界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城市急速发展,城市住宅的需求迅速膨胀,要求建筑从中世纪的手工业操作尽快转化为工业化操作,加上工业化为建筑准备了大量的新材料、新结构和新设备,注定要促成一场浩浩荡荡的城市建筑革命。简而言之,即多、快、好、省地建设,就是当时建筑设计面临的主要课题。
随之而来的就是20世纪中期开始,现代主义建筑给城市带来的诸多新的问题,张扬“理性”所表现出的排斥传统、民族性、地域性和个性的所谓国际式风格,即建筑外表不要装饰、千篇一律的光、平、简、秃,这种贫瘠而不毛的“素朴”追求,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大的不满:难道人就非得被包围在这些冷冰冰的、缺乏人情的、理性有余感情不足的巨大“豆腐块”和“人造峡谷”中不可吗?历史、乡土、人情、个性,就真的与时代性不能共存?
更有甚者,有的英雄主义蜕变成了个人主义、解构主义乃至消费主义,一栋栋奇异建筑随之出现,建筑设计艺术在有些人的手里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游戏,甚至哗众取宠的噱头。
需要指出的是,求异求怪的英雄主义设计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美国不到全球5%的人口,却消耗了全球25%的能源,而其中建筑消耗至少占到1/3。这种环境不友好、不可持续的建筑上世纪90年代以后也到了中国,一直到今天仍方兴未艾,这些建筑大量消耗着能源、产生不尽的视觉污染,是典型的新、奇、特、怪、洋式建筑;更何况,走在这些英雄气概咄咄逼人的建筑下面,原本压力巨大、节奏紧张的我们,感受到的是再次的泰山压顶,我们只能弯腰,丝毫感受不到设计师们一厢情愿的所谓“权威”体验。
我们需要的是中国风,我们要承续的是中华建筑文脉,不需要全盘照搬打着各种旗号的洋主义、欧陆风,因为那些东西其实都是西方各种流行甚至过时手法在中国的杂凑。“BacKtothebasic”(回归本体),让“清新”、“合理”、“理性”的城市建筑回到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