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大中城市里,高楼疯起,大有欲与蓝天试比高的冲动和豪情;不但比高,还比庞大,你的跨度100米,我的明天就超过150米,大有跨不惊人死不休之势,似乎建筑的高度越惊耸、跨度越狂野就越威猛阳刚;还有比怪的,你是鸟巢、我就是巨蛋,你是大裤衩、我就是一条秋裤:可谓是遍地“英雄”唱大风。但是,我们需要这么多的宏大建筑吗?
建筑消费“大比拼”
1851年,第一届万国博览会在伦敦海德公园开幕,举办展览的馆舍就是英国工业革命成果的水晶宫。这座玻璃宫殿建筑面积约7.4万平方米,宽408英尺(约124.4米),长1851英尺(约564米),共5跨,高三层,房子为铁结构,外墙和屋面均为玻璃。有幸亲临现场的晚清中国人王韬描述其恢弘外貌说:“地势高峻,望之巍然若冈阜。广厦崇旃,建于其上,逶迤联翩,雾阁云窗,缥缈天外。南北各峙一塔,高矗霄汉。北塔凡十四级,高四十丈。砖瓦榱桷,窗牖栏槛,悉玻璃也;目光注视,一片精莹。其中台观亭榭,园囿池沼,花卉草木,鸟兽禽虫,无不毕备。”可见其长、大、高,充满了工业革命给人带来的勇气和魄力,大有天地间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
从那以后,历届世博会(早期叫万国博览会、赛奇会等)都成为英雄主义建筑大显身手的赛场,埃菲尔铁塔、太空针、原子塔、里斯本东方车站,只要你有耐心一一数过来,几乎每届世博会都留下了标志性的建筑,他们中的许多带着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
除了世博建筑,现实中的更多建筑是以比高、比大为能事,哈利法塔、101大楼、吉隆坡双子塔……2012年世界十大高楼排名,中国两岸三地就占了5席。
英雄主义是什么?
英雄主义是一个广泛而普适的概念,在各个领域的色彩是有区别的。建筑界所称的英雄主义是与理性主义、浪漫主义、救世思想,乃至权威、尊严紧密相连的。
文艺复兴运动唤醒了人们心中“人”的意识,更加上工业革命带来的崭新变化,都为建筑设计者提供了广阔的驰骋空间,人们在张扬自我中崇拜自我,开始为世界设计秩序和规则。有论者说,英雄主义在建筑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超越物质极限的群体意识,二是走向精神极致的精英思想,三是居高临下的济世情怀。
近百年来世界的建筑设计之路表明:正是设计师们被改造世界面貌的强烈欲望所支配,加上现代技术和材料的神速进步,空间的极限一次次被打破,大跨度、大尺度建筑你追我赶地出现。这种现象与现实的需求和土地的关系其实都不大,深藏在设计师心中的“英雄心态”才是真正的“发动机”。
20世纪30年代以来,巨高建筑、大跨建筑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迅猛出现,比如奈尔设计的飞机库、沙里宁设计的大拱门,无一例外都是这种心态的外化表现。尤值一提的是,人们不但一次次挑战极限,还想表达对极限的控制能力,类似福特斯设计的巴塞罗那电信塔,力举千钧的形象让每一位经过的人都发出先惊后叹,设计师让纤巧的柱子撑起庞大的空间,原本不可能的事情真真切切地就在眼前;不仅福特斯,还有圣地亚哥·卡特拉瓦拉、尼古拉斯·格雷姆肖也以充满张力和悬殊力量对比的建筑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声誉,而沙里宁设计大拱门则演变成了一个传奇故事,世代相传。
这些设计师们秉持的设计理念各不相同,甚至分属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先锋派等不同流派,但却常常在设计中表现出浓浓的英雄主义情结。
别忘“勒”住“自我”
设计英雄主义者们不少都喜欢把数学和几何规律作为艺术审美的尺度,柯布西耶甚至宣称:现代建筑的重大问题必将在几何学的基础上加以解决。所以,建筑形体的简化、空间和色彩的净化,这些特点鲜明地体现在贝聿铭、安藤忠雄、马里奥·博塔、丹下健三等人的设计中,大师们不懈地追求同一的标准、万能的功用、有序的模式、不变的结构。这种理念甚至渗到规划界,巴西建筑师科斯塔为巴西利亚所作的规划就是一座理性与秩序的纪念碑,该城的平面严格对称,取的是“飞机”意象;规划图中的城市呈几何形体,彰显出雕塑感极强的巨大体量。
英雄主义设计者普遍怀有强烈的济世情怀,他们的心中无不揣着浪漫主义理想,潜意识中颇有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态。但是,当这种英雄主义个人化色彩越来越浓厚,渐渐演变为“个人英雄主义”的情形如何?现实中,我们身边这些“高大广”建筑,体育场那些巨量却又没有任何实际功用的钢材有必要吗?那些每天空耗数百万度电的空间不可以去除吗?我们不禁要问,“银河”真的要弄成如此巨大的“雨花石”模样?歌剧院真的要弄得这么古怪?
英雄主义与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的自我张扬也许只隔着一层薄薄的“窗户纸”。所以,当英雄主义过头时,请设计师们别忘了“勒”住“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