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品质提升的需求日渐迫切,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艺术不仅仅是在街头弄几个雕塑、公园门口造一座假山,或者是从废弃工厂的车间搬来旧机器摆在人行道边那样简单,公共环境艺术的核心和本质是人,首要课题是“愉悦人”、“熏陶人”,愉悦和熏陶当然都需要酿造出“美”的公共环境。
1998年情人节那天,葛姆雷的《北方天使》雕塑在英格兰东北部盖茨黑德市郊一个空旷的山顶上落成。这个高20米、翅宽50米的绛红色“钢铁天使”成了这个城市的地标,也成了那个时期英国最大的户外公共艺术品。因为这件作品,最多时,这里一天吸引了9万名参观者。后来,英国又出现了标志性的“安赛乐米塔尔轨道塔”,那是去年伦敦奥运会的标志性公共建筑———名字太拗口,还是叫它“麻花”吧。麻花高114.5米,比自由女神像还高22米。标志是“标志”了,可足够“扎眼”,伦敦奥运会已经过去快一年了,至今我们还没看习惯,每次看到它,立刻联想到正在打瞌睡的厨师捏出的麻花,就是这个样子。
深究起来,这些公共环境艺术作品争议迭起,多是因为设计者心中“公众”、“美感尺度”等念头出了偏差。如果心里念想着“传世之作”、“突破自我”,那设计者初始欲惊世骇俗,最终多半会堕入骇世而雷人。
正如长谷川祐子所说,公共环境艺术的设计理念应从环境与人的相互交流中授人能量、让人愉悦出发;而中国的公共艺术创作,恐怕在吸纳人类智慧的同时,还要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营造理念中汲取营养,其作品才有可能出彩。 本版摄影 姜锡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