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区,其实是一个很局限的概念,有别于一般的创意园区,画廊区往往在经营范围上更加专业,对艺术品的品质有很好的保障。巴黎左岸的艺术区世界知名,但最值得探讨的还是其中的画廊聚集区。
即便在世界范围内,这样规模的画廊聚集区也是屈指可数的,因为只有在艺术品交易市场高度发达的城市,才有数量、质量够得上规格的画廊体系为这样的区域出现提供资源保证。巴黎左岸的画廊区比较成熟,但也并非一帆风顺,那里也曾经遭遇过艺术区迁移的问题。
巴黎有五个重要的画廊聚集区,其中最为经典的是围绕巴黎高等美院的左岸六区画廊区;其二为蓬皮杜艺术中心附近及三区玛莱区;其三为第八区商业区,由若干豪华画廊聚集而成;其四为巴黎十三区路易斯-威思街画廊区,如今这里的画廊已经寥寥无几;其五为最近几年兴起的十八区,主要以年轻艺术家及新兴画廊为主,代表了新一代都市新兴阶层文化。
在这其中,最具盛名并且始终平稳发展的还是左岸六区的艺术画廊街,究竟它的成功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又是什么使得它能长盛不衰呢?
来到这里就会发现,作为艺术之都的巴黎本身就具备了几百年来的艺术沉淀,画廊更是数不胜数,而这中间,超过百年历史的更不在少数,它们经过时代的考验,为巴黎留下了纷繁的艺术品种以及大量珍贵的艺术精品。如果说卢浮宫里珍藏的是殿堂级国宝,那么在这些民间画廊里的不少也能称得上传世名作,它们甚至包含了世界更广范围的艺术结晶,纵向覆盖了原始艺术、古典艺术、现当代艺术范畴,横向包揽了欧、美、亚、非、澳等各块大陆上的不同艺术,只要是想得到的,都能在这里的画廊中获得收获。如此强大的收藏力以及对美术品的鉴赏力,就是巴黎画廊百年来打响的名牌,品质和信誉的保证为画廊聚集区提供了不竭的原动力。一些在业界非常知名的画廊甚至不屑花哨的店面,往往布置得非常不起眼,似乎不希望有过多人去打扰,有几家要进行参观还必须预约才行。能够这样“耍大牌”,不得不说还是归功于良好成熟的行业机制。
不过,如今再去五个画廊区走走就不难发现,名气响了,未必是好事。画廊区中有的越来越商业化,艺术味儿锐减;有的得不到政府的继续支持,形同虚设。就拿十三区画廊街为例,最早落户在此的几家画廊,借着前卫的理念、创意的作品,很快就在市场上闯出了名堂,于是它们期待有更大的展示空间。而此时,原本持支持态度的区政府却忽然变了脸,变得对它们不闻不问。究其原因,还是十三区政府发现,画廊区的经济效益并未给政府带来经济利益,所以尽管画廊市场在这里越来越红火,区政府却已失去了继续推动艺术产业的动力了。于是在几年间,十三区的大部分画廊不得不纷纷迁往其他区,以谋求新发展。
像这样因租金上涨并得不到政府支持的现象在世界其他艺术聚集区也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如何维持这样的艺术园区的一贯风格,保住那些金字招牌,势必需要一些官方的势力给予一定的帮助,因为画廊主要在维持品牌的同时,还要独自承受不菲的租金实在很难。这两年,国内一些画廊也从这些画廊区中得到启发,试图在国内尝试起这种联合发展的形式———画廊联盟。
去年看到在上海出现了以红坊艺术社区为原点的“艺术红方暨画廊联盟”,是由红坊内几家画廊自发组织而成的国内首个非正式专业联盟团体。虽然起步晚于欧洲或美国等地,但也说明国内画廊业正在不断寻求新的机遇。成立联盟从画廊之间的合作方面看,应该比单纯因地理位置上的联合更具优势,如何利用这种优势,发挥画廊之间的合作机制,相信能更好地完善国内画廊行业的不成熟,打造出更出色的联盟品牌,既让画廊收益更多,也能有更多机会让公众走进画廊。
(本刊法国巴黎22日专稿)作者为本刊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