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能“活”多久?
纽约切尔西画廊区的喜与忧
◆寿达林(纽约)
画廊,英语为ga11ery,原意由“16世纪时一些贵族将收集到的美术品展示在府邸的回廊”而来,到了今天,这个词被广义用为画商陈列并销售美术品的场所。在美国,鼎鼎有名的画廊一条街———切尔西画廊街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因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主编的出题,当我来到这个地方时,我感觉仿佛走进了一条巨大的回廊,因为整个艺术区被一条整修得如花园般美丽的废弃高架铁路串了起来,两边都是厂房改成的一家家画廊。那里有无数“贵族”正在向“来宾”展示着他们引以为傲的收集品,展现着“美国贵族”的雄厚实力。他们相互竞争攀比,但又互不干扰。或许是出于对自家美术品的自信,他们对“来宾”甚至有些爱理不理,但这却丝毫挡不住收藏家们的热情,因为那里真的是宝库!
这个地方有不少美国重量级的画廊,如库柏画廊等,在20世纪60年代,这些画廊瞄准了切尔西独特的地理环境,来到这片当时荒芜萧条的厂房区,将这里变成了如今美国艺术界不容忽视的美术品交易圣地。在21世纪初年,这个画廊区的中心地带一度接近饱和,可见这片市场对各家画廊难以抵挡的吸引力。
是什么吸引了投资者们来到这里,将其打造成了如此独特而又繁荣的知名画廊区呢?我想,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切尔西区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大熔炉”,甚至可以说是鱼龙混杂的,工业化后工业化文明在这里留下过深刻的痕迹,同时这里也有保持着传统风格的建筑、街区,19世纪最普遍的棕色石屋为这个地区保留下了历史的古味。这种新旧文明交加的特殊性让切尔西区具备了独有的魅力,也让这片地区具有更强大的文化融合力,为不同艺术之间的交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擂台”。另一方面,二战后出现的波普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等艺术形式皆夸张突出,不少作品都有超乎想象的大尺寸,于是,和许多创意园、艺术园区一样,这里闲置的老厂房的廉价加上巨大空间,以及远离市区的静态都让艺术家、收藏家也乐得来到这个专属艺术空间展示和欣赏。正因如此,这样一片破旧荒凉的场地在这些艺术工作者眼中反倒成了块宝地,仿佛它就是为了艺术而出现一般。
而这片区域之所以能够成为纽约乃至世界都不可或缺的艺术重地,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大中型画廊的庞大交易量。其实,切尔西画廊街的形成也是各个画廊自发入驻其中的,并非由官方或是其他组织发起的正式联盟,也就是说,切尔西画廊街是画廊地理上的集合,而非组织形式上的抱团。而这种形式的发展自然有利有弊,强大的竞争的确对画廊发展具有推进作用,既能保证各家画廊对美术品的把关,同时让画廊在连锁效应下得到更广泛的推广,然而一旦市场遭遇打击,其背后缺乏相关机制的后果也很难让画廊,尤其是中小型画廊得到足够的援助。
就在去年,切尔西区没能挡住自然对它的考验———桑迪飓风给画廊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其中的第十街区和第十一街区受到大面积破坏,电脑中重要的历史资料永远消失,雕塑、家具、绘画浸泡在水中,多家画廊如同废墟般可怖。画廊主们试图挽救,但是仅靠他们和一些修复专家志愿者的帮助只能说是杯水车薪,不少被毁掉的作品甚至没有买过保险,可以想象损失将很难弥补。不少中小型画廊没能摆脱这场天灾的厄运,直接走向了毁灭。
试想,如果此地的画廊真正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联盟机制又会如何?同盟的画廊每年可以交出部分会费,即可用来举办一些画廊联展活动,在遇到如此意外时也是多一重保险。尽管损失不可避免,但联盟可以适当、适时地向那些中小画廊援手,甚至求助于实力雄厚的大型画廊,让它们逃过一劫。
另外,随着画廊街交易量和名声的不断上涨,这里的租金也水涨船高。这种现象在不少知名创意园区都出现过,不少中型以下的画廊难以承受租金的压力而不得不选择退出此地,如果想坚持留在这里,就只能想方设法扩大规模,这就造成了许多充满个性但规模不大的画廊面临危机。不得不意识到,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和团结,这片画廊区该如何留住这些曾经为切尔西艺术区贡献出无限活力的画廊,是这条知名画廊街近些年乃至未来要面对的最严峻的考验。
诚然,切尔西区最初的确是画廊主自发聚集在此,逐渐成形的,但是经历了近五十年的发展后,画廊区的经营不该一味循旧路走,如何解决眼前中小型画廊流失的问题,如何改善画廊街的运营机制,甚至会成为决定切尔西画廊街存亡的关键,因为我们不得不从切尔西区的“前浪”———美国苏荷艺术区的由盛转衰中吸取教训。适当建立画廊之间的联盟,求得互助,恐怕将会是保有切尔西区繁盛的产出力的最佳方法之一。
(本刊美国纽约21日专稿)作者为本刊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