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总不缺救世主式人物。
乔布斯死了,比尔·盖茨老了,更传奇的继任者适时出现了。最近有个被称之为“美国疯子”的家伙很火:艾伦·马斯克。他以42岁“低龄”的一己之力,在地球上三个最有前途也最有想象力的技术领域攻无不克:在线付费的pay—pal方案,声称能把老鼠送上火星的空间探索计划,还有电动汽车。
据称马斯克从小就有拯救世界的英雄情结,他做的这一切,看上去都是试图用技术挽回地球环境颓势的不懈努力。
十余年前,曾经和一位朋友激辩环境问题。
我那时刚刚驱车走完黄河全程,时见要么断流、要么河水黑滞如柏油的触目惊心,连本该浩荡的黄河入海口,宽漫的河床也只剩下几行浊泪,“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竟成黄粱一梦。
当时我很悲观,面对13亿要房要车要就业的国人,环境污染呈现加速度,资源亦濒临耗尽,这会不会毁掉中国的改革发展成果?而朋友不以为然,他乐天地预测,技术的进步、市场的选择将挽救环境,水、汽油如果真成了稀缺品,就一定会逼出新的、廉价的、更生态的替代品,如巴西用玉米、甘蔗转换为乙醇,成为新的动力资源,开出了“玉米汽车”。
十余年过去,中国的环境果然持续恶化,空气、水、土壤,没一样让人省心。可我却越来越钦佩这位朋友的见地。技术进步真的在改变环境,或者说改变一切,涤荡这个世界的旧有面貌,颠覆所有人的交往方式与生活方式。好吧,除了玉米车,特斯拉电动车也在彼岸开始赢利揽金了,也许有朝一日,我们将在博物馆里凭吊汽油动力车。
嗯,黄河也慢慢回来了。虽然污染仍重,但经过全流域调配用水,断流之痛亦有缓。身边的苏州河,不是也神奇地消灭黑臭了吗?
有朝一日,技术或真能挽救生态环境。
那么,还有没有技术无能为力的地方呢?
脑海里倏地跳出“人文教化”的字样来,我知道这么想很蜗牛很土鳖很九斤老太。可是,文化生态环境的恶化,似乎难有救世主。乔布斯、马斯克和马云再牛,其天才创意也拦不住下毒的学生和干坏事的校长,拦不住往生姜里掺毒的农民。
文化虚无缥缈,却能无比坚硬地影响社会人心走向。莫言有句妙语,说文学与人的关系,如同头发之于人,看似用处不大,就算秃顶也可以活得挺好。可是人死入土,若干年后剩下的,倒只剩下无用的头发。社会在疾速变化,而文学不朽。咱把文学置换成文化,亦然。
因为无用,人们活得兴致勃勃的时候,鲜有人理会这些不朽的玩意儿,于是只能坐视自己和周边人文环境的朽坏而不自知。作家们哪怕名满天下如莫言,也没有了他的前辈那种辉煌,如鲁迅、郭沫若般可以用自己的思想甚至情绪气质、语言风格影响一代国民。
从这个角度,重建文化环境的难度,更甚于重建生态环境。老鼠能上火星,而我们若没了头发,又拎着什么离开地球呢?没有救世主,头发只能一根一根长出来。不过,发如韭,割复生,生生不息,还是值得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