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学习究竟为了什么?虽然当下的中国教育还没有完全剥离种种功利并回归其本原,但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李尚志对“快乐学习”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所谓快乐学习,就是你喜欢什么东西就去学习什么东西,最不快乐的情形就是做不喜欢的事情。当然,这样的快乐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很多人说我是搞数学的,但是文章写得不错,其实应该去学文科。我说假如真去选了文科,或许我的文章就写不到现在这么好了。还比如,人家奇怪我怎么会那么多卡拉OK歌曲,因为我们家整天都在听,没听熟才怪呢。我是喜欢什么就学什么,这样做未必不能对我的科研有所启发。”
“对于一个做学问、搞科学的人来说,什么最重要?”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马中骐认为还是“兴趣”两字。“希望年轻人毕业之后去从事有兴趣的工作,只有真正喜欢一项工作了,将来才有可能会做出比较好的成绩。”
高考题要留有思考
中科大教授苏淳对快乐有着不同的诠释。他说,学生可以快乐学习,但很难做到“快乐高考”。从目前的中国实际情况来看,统一的高考去之不可,但留之又有很多问题。比如,某省的高考数学卷共21题,其中10道是选择题,5道是填空题,6道是解答题,要求考生两个小时完成,这么短的时间要做这么多的题目,考生只能凭熟练去答题,没有时间再去思考。如果你叫中学不搞应试教育,或许他们也不敢,学生高考考砸了,学校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批评。所以,归根结底是要从高考命题上进行改革,要给考卷“松绑”。
苏教授说,今年有些高校自主招生就出了7道解答题,学生可以有时间去思考,表现自己的创造性,而不仅仅是凭熟练。
搞科研知识面要广
在中科大教授范洪义看来,事业的成功还必须具备持之以恒的精神。他说:“碰到一个问题时首先要想一想,自己有没有能力去解决,不能解决的,就别花时间了,能够解决的就要坚持下去,哪怕花上十几年的工夫也不要放弃。”
同样,复旦大学教授洪家兴也对年轻人提出了忠告:“第一,搞科研主要是靠自己,应该自己去选择课题方向;第二,科研要不断超越自我;第三,要有广博的知识,这样才有助于解决研究课题。指望像牛顿那样被掉下来的苹果砸中后就想出万有引力,这样的事情再也不可能发生了。”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