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0: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6月1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红十字会里程(上)
杨津涛
■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期间,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运送遇难的革命党人遗体
  ◆杨津涛

  红十字会在中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政权几经更迭,其与政府间的关系也一变再变。不过但凡有战争、有灾荒的地方,都会有红十字会的身影,历史上曾积累下很好的声誉。回顾一下红十字会的管理模式与慈善活动,对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创办医院救助伤兵

  国际红十字会在1863年成立于瑞士日内瓦,初名“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次年12个创始国签署了《改善战地陆军伤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立意在战争时期为双方伤兵提供不分彼此的救助。中国第一次注意到这个组织是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当时中日两国在台湾发生冲突,上海的《申报》与《字林西报》讨论了伤兵救助问题。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在华的西方外交官、传教士、商人等自发组织了红十字医院。清军体制还处在前现代,军中缺少专门的医疗机构,因此这些外国人担负起了军医的职责。东北辽阳地区的联合长老会在营口创建红十字会医院,开始时中国士兵不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心存疑虑,但看着自己的同伴一个个从医院痊愈,使得越来越多的伤兵主动来向外国医生们求助。到后来,清军甚至和红十字会医院建立了联系,为后者提供必要的帮助。

  曾在东北救助伤兵的戴理医生统计,1894年12月营口仅有红十字医院一家,但到了第二年4月,这个数字就上升到四家,前后治疗中国伤兵上千名。营口率先行动后,烟台和天津等地也都建立起红十字会医院,收治从东北撤下来的伤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红十字会组织“赤十字社”随军出征,他们不仅治疗日军,也在中立的原则下,对中国军人和百姓施以救助。

  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结束,但让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了红十字会的作用。不久孙中山翻译了《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申报》发表《创兴红十字会说》等文,力陈创建中国红十字会的必要性。中国商人和官员中的有识之士也都为此上书朝廷。

  “山寨”机构渐获国际认可

  红十字会在中国扎根是源于另一场战争,即光绪三十年(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中国虽在这场自己国土上的战争中宣布“局外中立”,但炮火无眼,东北百姓流离失所。如果中国政府施以援手,那就有破坏中立的嫌疑,因此需要一个在政治上处于超然地位的组织出面,红十字会恰好满足了这个条件。

  时为上海记名海关道的沈敦和曾留学剑桥大学,熟知西方事务,他率先倡议以“万国红十字会例,力筹赈救北方被难民人之策”。1904年3月,沈敦和、施则敬等二十余人发起建立了“东三省红十字普善会”。当日除了商讨筹款方法外,特别强调要“赈抚兼施,医药互治,用符西国红十字会之本旨。”这个组织虽以“红十字”为名,却是中国人自己挂牌子的山寨机构,没有国际红十字会的承认,日俄两国都不买账。

  沈敦和于是找到在晚清负有盛名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请他帮忙。后者出面邀请在上海的各国士绅,拉起一个国际性的组织,使交战不能不给予其中立地位。“东三省红十字普善会”由此改为“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中、英、法、德、美五国代表都参与了进来,在全部45名董事中有中国人10名,外国人35名。

  李提摩太在成立大会上说:“设局之意,首在筹款。唯所筹之款,并非交付俄人日人支用。且将来拯救难民,不分中外。”做慈善活动没有钱不行,他们在《申报》刊登劝募广告,一个月内就收到来自各方的捐款近十万两,既有来自民间的小额捐助,也有清朝地方政府的拨款,而盛京将军增祺一人就拿出一万两来赈济自己辖区内的百姓。

  打仗的地方在东北,红十字会却在上海,如此必然难以达到救济灾民的目的,因此设在牛庄(位于今辽宁省的南部)、山海关等地的分会相继应运而生。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战区发放粮食、棉衣、药物,广设粥场,救济百姓。将中国百姓送出日俄交战地区也是红会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赠送车票、补给路费等措施,共使13万难民成功“出险”。战后统计显示,东北地区有46万余人受惠于上海万国红十字会。

  清政府对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是支持的,不仅曾拨银十万两,还命驻英使臣张德彝在瑞士日内瓦签署了《日内瓦红十字会公约》,以政府名义加入国际红十字协会,获得了正式创办红十字会的资格。

  在天灾人祸中穿梭

  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因日俄战争而出现,1907年战争结束,它应该何去何从?经报政府许可,其改组为中国红十字会,排除了外国董事,成为中国自办的红会组织,有官方身份的盛宣怀被推举为首任会长,同时将会名改为“大清红十字会”。总会也从上海迁往了帝都北京。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军与清军在武汉对峙,双方伤亡都很惨重。沈敦和抛开设在北京的总会,自行在上海发起“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派遣30余名医生开赴武汉前线,抢救伤兵,宣称“救人宗旨不分革军、官军”。由此,红会分裂为南北两个,北方被清政府承认,南方的则得到革命政府的许可。

  医生们在战场上救治伤兵是要冒枪林弹雨的。红会医生王培元乘船过江时,突然有清军士兵向他开枪,他赶忙高举起手里的红十字会旗,那士兵非但不理,甚至还发射大炮,险些就打中了王培元。来自丹麦的医生峨利生被中国老百姓誉为“神医”,因为他曾将一位头部被流弹穿过的平民救活。峨利生在战场往来奔波,以致积劳成疾,不幸去世。

  当清政府被推翻,共和国在南京创建的时候,中国红十字会不仅合二为一,也终于被日内瓦的总会所承认。只是政权变动,在盛宣怀后被前清任命为会长的吕海寰地位尴尬,亟须获得新政府的委任。吕海寰是莱州掖县(今烟台莱州市)人,历任清政府工部、兵部和外务部尚书,一向关注慈善事业。1912年9月15日,中国红十字会召开了首届会员大会,公推大总统袁世凯、副总统黎元洪为名誉总裁,吕海寰为会长、沈敦和为副会长,同时制定了《中国红十字会章程》。

  不知道是不是效仿《临时约法》,红十字会也规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设在上海的总办事处有行政权,上海常议会有立法权,北京总会的主要职权则是与各级政府与外交使团打交道。当时中国红十字会的自治性质表现在常议会上,36名常议员由会员投票选出,以副会长为常议会议长。

  北京政府对红十字会自行通过的章程并不满意,又发布《中国红十字会条例》,规定了政府对红会的监管权,希望用行政权力改变红会自治的状况。只是中国在辛亥革命后没有一天是太平的,政府也不太顾得上管红会的事。而“二次革命”、白狼起义、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等战事中,都有红十字会的救助活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神十飞天会天宫特别报道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社会与法
   第A25版:社会与法/时事热议
   第A26版:海上拍案/社会与法
   第A27版:社会与法/东方大律师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阅读/连载
   第A31版:读者之声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世经经纬
   第B04版:峰会透视/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峰会透视/陆家嘴金融城
   第B06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证券指南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升值空间/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陆家嘴金融城/城里城外
   第B12版:热点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热点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14版:创业钱途/陆家嘴金融城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聪明消费
   第B16版:网上网下/陆家嘴金融城
   第B17版:家庭周刊
   第B18版:女性世界/家庭周刊
   第B19版:家庭周刊/花鸟虫鱼
   第B20版:上海人家/家庭周刊
   第B21版:现代家居
   第B22版:实用谋划/现代家居
   第B23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24版:家装专版
   第B25版:好吃周刊
   第B26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27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28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29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
   第B30版:广告
   第B31版:家装专版
   第B32版:广告
中国红十字会里程(上)
绝响:永远的邓丽君
印度洋的承诺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30中国红十字会里程(上) 2013-06-14 2 2013年06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