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陈家寨,一座崭新的教学楼已经伫立在大山深处,寨里的139个孩子,9月就可以搬入新校了。
广东珠海凤凰岭,22岁的贾凡依然在大学校园里,继续着他大三的学习生活。
新校舍和贾凡,看似不会有交集的双方,却因公益紧密相连。是年轻的贾凡,和一群90后大学生,筹款建起了这所希望小学。
考察
天刚蒙蒙亮,贵州纳雍县曙光乡陈家寨,一个小小的身影就出现在狭窄泥泞的山路上。这是6岁的山村学童尚光顺在去上学。
贾凡,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大三的学生。在他21岁的时候,遇见了小学生尚光顺。
2012年春节,贾凡无意中在电视里看到陈家寨小学的介绍,这里的贫困震惊了他。他想到自己创立的社团“思成·筑梦大学生实践团体”。节后一回校,他马上和大家商量,能否在陈家寨筹建一所希望小学?
先考察考察吧。2012年3月,他和6位同学前往陈家寨。
进山,他们紧赶慢赶也走了一天,快到寨子就几乎不成路了,一身泥一身水,他们走了两个小时终于爬上陈家寨。这样的路,这里的孩子每天要走两趟。
他们歇脚问路的第一户人家就是尚光顺家。进到寨里,当这群城里来的大学生心慌气喘时,6岁的郭娅正在悬崖边种土豆。她出生以后就没见过在城里打工的父母,每天摸黑上学,课余还帮奶奶种地。
这就是陈家寨的孩子们。
到了学校,一百多名孩子都不吃早饭,挨到中午吃免费午餐,一顿白饭,一碗菜汤,一个鸡蛋,已经好到不得了。上课挤在四面漏风的教室里,破烂陈旧的课桌,乌黑的课本,一双双单纯的大眼睛……贾凡们都在心里说,如果能够为他们建一所好学校,多好!
筹资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县里乡里得知他们的想法,很感动。但告诉他们,在这里建一所新学校,至少需要100万元。村民住得分散,建在哪儿也得仔细考量。此前曾有企业动过念头,但考察后放弃了。
有困难才要去克服,他们反倒愈加坚定了。这些伴着新传媒技术长大的一代,懂得以小博大,他们要以微公益,做成大事情。在陈家寨的3天,贾凡拍了无数照片。3个微博、1个人人网站、1个社团官网、1个微公益平台和1个淘宝网店,这是他们的凭借。
点开他们的微公益平台、微博、官网,陈家寨小学风雨飘摇的校舍、139张渴望的笑脸,扑面而来。在“思成淘宝网店”,可以用5毛钱、1元钱,给这所希望小学购买黑板、水泥、砖头……
100万元毕竟不是小数目,仅靠网上募捐恐怕不行,所以一开始他们就设计了街头募捐的环节。但是现实远比他们设想的要艰难。
2012年5月,马上要转入街头公募了,前期的网络募捐却只有几千元。沮丧的情绪像传染病,有同学说,要不算了,我们反正已经尽力了。贾凡却很“凶”地说:“这怎么行!”
他仔细研究过政策,如果筹款能够超过工程款50%,当地政府可以匹配剩余工程款,100万匹配120万。
第一笔过万的钱是他们自己挣来的。在广东团省委、省青联举办的首届“亲青汇嘉年华”上,思成社团在全省80个青年公益组织中胜出,奖金1万元!正在这时候,一笔通过微博转来的十万元匿名捐款也及时地给大家鼓了劲。
建校
每个地方2天筹备、4天公募、1天转战下一个点。
2012年5月31日开始,30名90后大学生,穿着统一的红马甲,扛着展板,背着捐款箱、宣传单、红丝带,辗转3个省区4个城市。21天后,必须募集到全部100万资金!
2012年7月,带着百万捐款,贾凡再次来到陈家寨。纳雍县当即研究,决定配套资金140万元。贾凡委托贵州青基会监管工程建设。
2012年9月,新校打下地基,距离原校址1公里。百万捐款建主教学楼,共4层,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140万元配套资金用于建设多功能楼,包括学生食堂、图书室和多功能室等;新校能容纳250至300名小学生。
所有规划、计划完成的那一天,思成团队的同学们聚在一起,忍不住哭了。这是一座由大学生筹资建立的希望小学。
6月23日,贾凡在电话里开心地告诉记者,陈家寨新校已经进入扫尾工程,9月铁定开学!
人民日报(邓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