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诗人词人大都善作忆旧诗词,而且能把儿时和旧时的人、事、物演绎得活灵活现。他们中的多数到了晚年尚有不凡的怀旧力(记忆力),这和古代的读书习惯大有关系——古人学习讲究背诵,而背诵是提高记忆力的好办法。
人到了老年都喜欢回忆,他们回忆往事,回忆童年、回忆同桌、回忆儿时的小玩伴……回忆是他们的强项。
按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记忆力会越来越差;不过这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从神经心理学的意义讲,记忆是人脑(神经系统)将获得的信息(经验过的事物)加以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能力。记忆的质量与每个人的记忆目的、任务、态度和方法有关。
根据信息保持的时间,记忆可分为瞬时形象记忆(亦称超短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为几毫秒至几秒)、工作记忆(旧称短时记忆,保持时间为20至45秒)和长期记忆(保持时间数年乃至终身)。瞬时记忆是信息的一种中间储存,对不同的感觉方式获得的信息保持时间也不一样,如视觉信息记忆约15毫秒,听觉信息记忆2秒以上。瞬时形象记忆获得的信息量相当大,但很快就会瓦解,人的意识和专注力对这一记忆不起作用。工作记忆相当于信息的有意识加工中心和储存器,让一定量的信息处于一个可随时提取的活跃阶段,信息可作进一步加工,作较长时间的保存,最后被处理成长期记忆。至今未发现长期记忆有容量极限,有的信息之所以被忘记并非容量问题,而是在众多信息中的一种保护作用,或者是先后学到的知识相互干扰而致。
长期记忆可分为两种形式:明确记忆和不明确记忆(也称含蓄记忆和行为记忆,系自动保存的行为过程或熟练技巧如走路、骑自行车、跳舞、开车、弹钢琴等,不需思考就能再现)。各种形式的信息都独立地保存在不同脑区,患有失忆症的人通常不会失去行为记忆。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体内应激激素在不断增加,这些应激激素是由肾上腺分泌的所谓皮质类固醇,它们是造成记忆力衰退的“重要责任者”。现代脑神经科学的观点认为,已经发育完善的大脑也能形成新的神经细胞,实验鼠的研究结果证明了应激激素和记忆力丧失之间的关系。人们将老年鼠的肾上腺去掉,发现它们突然产生相当规模的新脑细胞。皮质类固醇对海马的负面影响很大,而海马和(大脑)新皮质是负责人的记忆力的。
受皮质类固醇的影响,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主要表现在瞬时形象记忆和工作记忆上,即记忆痕迹不能或较少被处理成长期记忆,具体表现为对当前或近期的事物记不住,而童年和以往的人、事、物都是早已形成的长期记忆。此外,在慢波睡眠阶段,海马和新皮质的相互作用和沟通最有可能,对记忆痕迹的巩固最有利,而恰恰老人睡眠时间较少。没有或只有少量新的长期记忆的竞争,回忆往事自然成为了老人记忆的“一枝独秀”。开发和推广旨在封锁和抑制皮质类固醇及其对海马不利影响的锻炼法是逆转记忆力下降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