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1: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7月0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洋高考”:选择以及选择的条件(5)
李伟
  ◆李伟

  危险的夹缝

  自从有了送孩子出国的想法后,张健就一直注意观察、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适应性。他觉得儿子自信不足,做事缺乏主见,最重要的是容易被环境干扰。而这种状况又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初二下学期的时候,张健才跟儿子提出送他出去读书的事。但没想到遭到了儿子的反对,最主要的理由是他并不喜欢英语课。儿子希望在国内上大学之后再决定是否出国。几番沟通之后,儿子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张健还是决定尊重孩子的选择,重新回到高考的主流路线上来。他不想再像孩子小时候,像学钢琴那样逼着儿子出国。一脚踏空,就很难从头开始了。

  北京世青国际学校国际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锰认为,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种“非主流”教育的风险。“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公立学校读不好,转到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就能学好,然后直接去国外读大学,便一路坦途了。这是一种很深的误解。”李锰说,“而且国际学校一点都不能给孩子减负。比如我们的IB课程,它是141个国家承认的国际课程,其中数理化的难度很大。”

  李锰看到很多孩子的结果并不风光,甚至没有那些在国内参加高考的同龄人走得稳健。“我们总是听说哪个孩子又被送出去读中学了,好像挺神气,但是其中有一部分去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读书,根本不适应,又回到中国。公立学校他们回不去了,因为已经没法去竞争高考。可是我们国际学校对孩子英文程度和学习程度要求也高,他们进不来,就好像掉进不同系统的缝隙中去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李锰说。

  最近收到的两个小学生简历让李锰印象深刻。两个孩子都是外籍身份,小小年纪却已荣誉众多,“不仅多才多艺,全国比赛得过好几个第一,还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各种荣誉看一遍都要花10分钟。我都纳闷,这怎么培养的呀,真是神一样的家长”。但最后,李锰的学校并没有录取他们,主要原因在于英语成绩偏弱。“因为西式教育强调公平,如果一个孩子英文水准低于这个班的普遍水平,老师就得花大量精力去提高他的水平,这对其他孩子是不公平的。所以如果英文水准不够,我们一定不会收。”李锰说,“但从这两个孩子身上,已经可以看出这条道路的竞争状况了。”

  另一方面,中国家长喜欢将孩子进入某所大学作为成功的标志,但实际上美国大学宽进严出,并不好混。“美国总体的大学毕业率只有57%(这与很多学生半工半读有一定关系),哈佛本科生的毕业率也只有88%,所以有些中国孩子虽然进了美国名校,但是最后还是读不出来。”李锰说,“这部分孩子是沉默的,不被大众关注。这就越发让那些进入国外名校的孩子们光环闪亮,而更多的家长则备受鼓舞。”

  于欣欣发现,在美国,中国孩子跟寄宿家庭的来往没有想象中那么紧密,大部分中学生还是习惯于掩藏个性,不多说话,吃完饭就回到卧室。长期下来,孩子英语水平并不像家长设想的那样很快提高,双方的沟通也不顺畅。来美国的孩子90%不适应饮食,曾经有一个学生因为吃不下东西,最后患了胃病,住院一个月。当他在病床上讲出原因后,美国房东才恍然大悟,连声道歉,承诺以后改进。此外,能接受寄宿生的美国家庭一般都是普通的家境,并非像大家想象中的豪车洋房,很多还不如学生在中国的房子宽敞舒适,国内的中产家长抱怨寄宿家庭条件差,但条件优越的美国人又不会赚这点费用。

  需要思想独立的还有家长,家长们不懂英文,没法跟学校、寄宿家长沟通,同时又摆脱不了遥控孩子的习惯。“既然让孩子出国,就应该放得出去。”于欣欣说。有的家长因为微信联系不到人,就心急火燎地打电话让她帮忙寻找,结果打了一大圈电话,最后寄宿房东发现孩子就在家里睡觉,是手机忘了充电。

  穿新鞋、走新路

  2011年,北京四中与美国布里斯中学合作开设了中美高中课程暨AP课程实验班。这个目标直指美国大学的中美课程班,每年学费为10万元。安迎在第一次招生咨询会上向家长们承诺:“招生分数线,不会低于四中普通高中班10分。如果只有一人上线,就给一人开班。”换句话说,四中不会降低生源的素质。进入国际班的学生,同样应该具有冲击北大、清华的实力。实际的录取结果,与四中分数线基本持平。

  学生除了要参加中考外,还要参加英语口试,甚至面试。这种变化在于,以前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花钱择校;但现在尖子生也愿意多花钱,为自己选择一条新的成长之路。安迎并不希望把国际班办成参加“洋高考”的另一种应试教育。“在这里的学生,我们不是为他们准备托福和SAT成绩。我要发现他们的兴趣,建立他们的人生价值。而且他们要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去付出,这些都是他们升入知名大学的条件。哈佛不仅仅要托福和SAT的高分,更要有梦想、有兴趣并为此奋斗的人。”安迎说,他在家长会上强调,“美国大学升学体系的好处在于,其评价体系是多元的,成绩不是唯一标准。即使SAT拿了2400的满分,也有被哈佛、耶鲁拒绝的案例。”

  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中国应试教育与西方教育的重要区别。高考分数今天仍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尽管在基础教育中,课程改革、兴趣教育、社会实践的努力从未间断。但由于与升学无关,这些教育内容仍不断被边缘化。“中国基础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我们用一个目标———高考分数———代替了教育的全部过程,而且这还是一个很短期的目标。但是办学校和办培训班的目的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国际学校。”安迎说。他以前带高三毕业班时,经常听到学生对家长说:“考多少分是我的事,报什么志愿是你们的事。”这样的孩子进了大学后,热爱他的专业吗?从事这样的专业他会幸福吗?有多少人是因为热爱而选择这个职业呢?“我们培养了很多学生,但他们的幸福感却不强。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每次升学都意味着一次失落,去美国大学也有这样的状况。所有对教育的宣传甚至都是功利性的成功学,写的升学目标如何实现———走进哈佛,走进耶鲁———进了之后就结束了。”安迎说。

  安迎发现,中国孩子在高中很少有自己的理想,分数是唯一的目标。但是在美国大学,他们希望看到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发展倾向,看到学生为此的努力和坚持。所以中国学生的“非主流”成才之路,首先要改变的依旧是家长和学生的教育观。换新鞋,才能走新路。在国际班中,安迎竭力推动孩子们的兴趣发展,以及领导力的培养。“在主校区我们国际班大概有60多个高二学生,四中全校1500多人。学生会里有一半干部都是国际班的学生。”而另一方面,中国应试教育与学生管理方法的优点也值得重视,“中国孩子毅力强,能忍耐枯燥,美国大学都爱招中国的研究生,因为中国学生能吃苦,做事专心致志”。

  在学生管理上,中国是以班级、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西方则强调以个人主义为中心。个性强的学生往往受到影响,但集体也可以给个人发展有力的支持和推动。所以,优秀班级的学生总是成绩更好,进步更快。

  去年,安迎的女儿去参加了一次戈壁行走的学生活动。安迎后来问女儿:一个人单独走和几个人一起走有什么不同?女儿回答说:“一个人走得更快,效率高;而几个人一起走,则能走得更远。”摘自2013年第22期《三联生活周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评论·随笔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目击
   第A25版:社会与法
   第A26版:时事热议/社会与法
   第A27版:社会与法/东方大律师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热点解读
   第B04版:世经经纬/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6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证券指南
   第B08版:金融天地/陆家嘴金融城
   第B09版:陆家嘴金融城/基金纵横
   第B10版:彩票世界/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陆家嘴金融城/创业钱途
   第B12版:网上网下/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民生上海
   第B14版:品质嘉定 美丽新城
   第B15版:品质嘉定 美丽新城
   第B16版:民生上海
   第B17版:家庭周刊
   第B18版:女性世界/家庭周刊
   第B19版:首届上海荷花展特刊
   第B20版:上海人家/家庭周刊
   第B21版:现代家居
   第B22版:实用谋划/现代家居
   第B23版:家装之窗
   第B24版:广告
   第B25版:好吃周刊
   第B26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27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28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29版:好吃周刊/优游食林
   第B30版:美食专列/好吃周刊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家装专版
“洋高考”:选择以及选择的条件(5)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A31“洋高考”:选择以及选择的条件(5) 2013-07-05 2 2013年07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