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为何“造毒”?
调查显示,恶意扣费类手机病毒以26%的感染比例位居首位,而隐私窃取类、远程控制类、资费消耗类分别以20%、18%、14%位居其后。
像今年感染用户数超过62万的“套餐窃贼”病毒,就能趁手机开机时自动启动,利用云端控制一些知名APP,如“手机QQ”“航班查询”“搜狐新闻”等多款应用,在多个国内外Android应用商店线上传播,并且在后台发送扣费短信,拦截指定号码的电话和短信、删除联系人。与以往发现的任何一个病毒都不同,“套餐窃贼”具有全面的控制能力和极强的隐身能力,甚至其自身也具有联网升级的能力,其技术高度堪称手机病毒里的“战斗机”。
此外,随着如今个人信息被贩卖、隐私信息泄露等问题的爆发,隐私窃取类恶意软件也越来越受黑客的“关照”。2月初,“磁盘模式”病毒曾感染近50万用户的手机设备,该病毒在后台联网,悄悄接收服务器的指令,上传用户的通讯录、短信、视频、录音、相册照片等隐私信息,并且在用户手机以磁盘模式链接电脑时可同时感染电脑,使手机病毒的危害扩展到了PC端。
手机病毒从哪来?
实际上,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中毒率全球最高,这和国内有大量安全审核机制薄弱的第三方应用商店不无关系。一季度在感染率最高的Android平台上,恶意软件就多伪装成游戏类和工具类应用,比如“神庙逃亡”“航班查询”、记事本、小说阅读等应用,用户一旦进应用商店下载时,就会在无意中“中招”。
此外,今年以来通过二维码传播病毒的比例也有所上升。如今,无论是在线上还是在地铁、商场等日常线下生活中,都能看到方便易扫的二维码,二维码有信息量大、纠错能力强、识读速度快、全方位识读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广告宣传、团购消费、应用下载、在线视频等领域,但随着这一新应用的日渐普及,其安全隐患也逐步凸显。因为二维码的转换,可直接隐蔽其中的下载链接,通过手机设备下载和扫描时,就极易下载到恶意应用,落入黑客设置的陷阱之中,导致用户下载、安装恶意软件。
总体看来,目前的手机病毒的“巢穴”,呈现出立体化、全方位的特点。除了通过互联网、短信、蓝牙等渠道传播外,最新的手机木马病毒a.spread.ssucl.a就能趁手机和PC联网时,通过控制麦克风录音来窃取用户隐私。 本报记者 胡晓晶
【消费提醒】
■ 给手机设密码 设一个安全的密码,就是最简单的保护手机信息安全的方式。如能在手机中安装并激活具有防盗功能的安全软件,还能在手机丢失后实时定位。
■ 在公共场合关闭Wi-Fi或蓝牙 黑客经常在机场、咖啡厅、酒店等公共场所通过Wi-Fi和蓝牙抓“肉机”,所以不用时保持安全最简单的方式是将其关闭;如使用时,也要确保是在隐蔽的安全模式或在加密的网络状态下,否则黑客很容易入侵。
■ 备份数据 平时花几分钟备份手机数据,以防万一手机丢失,即可在任何时间方便取回自己的私人数据。
■ 流量提醒 为手机设置流量提醒功能,避免手机不幸感染病毒或恶意软件后台偷偷联网造成资费消耗。
■ 手机更新 当接到应用更新的短信时,请慎重点击更新链接,从运营商或供应商处更新软件或固件最好,自己更新的话一定要去正规的应用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