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22日,是什么节日?
答案:圆周率日,为了纪念著名的无限不循环小数π。它代表圆形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数值为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我只能背到小数点后第25位。
美国众议院2009年通过决议,把3月14日定为国家圆周率日。那是美国版,咱们今天过中国版。感谢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最早提出π的近似分数22/7,约等于3.1428571,比3.14更接近π。所以,中国版圆周率日比美国版更精确。
既然是过节,怎么庆祝?估计有人会提议:比谁背得多。媒体上树立过不少典型。
今年四川理科状元,背圆周率达小数点后100位;17岁浙江女孩最近获美国11所名校垂青,小学时就搞定小数点后380多位,且倒背如流;8年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名硕士生背到小数点后第67890位,把日本人保持的原世界纪录(第42195位)远远甩在身后。
相信这些年轻人都有过人之处,但老是渲染“背功”,反倒掩盖了真正的闪光点。一旦过分自我陶醉,花大把时间背诵,只为获得“胜人一筹”的心理安慰,就没劲了。不免让人想起喜欢钻研“茴字有几种写法”的孔乙己。
中国现在缺的不是记忆,而是创意。π的节日其实可以有多种玩法。
吃货们不妨自制内馅饱满、甜香可口的派,再搭配π的形状,一定很有趣。吃饱喝足,佳片开场,去享受《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或去破译惊悚的《死亡密码π》。
有电影,怎能少了音乐。加拿大作曲家布雷克将圆周率前31位数字“翻译”成音符,创作出一首高端大气的“π之曲”。侧耳倾听,是否感受到音乐与数字的奇妙姻缘?
用圆周率还能写诗。有网友将《全宋词》出现频率最高的99个词一一编号,与π对照,得出的《清平乐·圆周率》颇有几分韵味:回首明月,悠悠心事空。西湖何事寂寞中,风吹斜阳匆匆……
创意常与幽默相伴。值此节日之际,讲个冷笑话:圆周率的孩子是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本源,意识是“派”生的。看出答案了吗?